lr剪辑的精髓:别再套预设了,这样调出照片高级感!

说真的,现在一提到lr剪辑,很多人脑子里第一个蹦出来的词儿,是不是就是“预设”?社交媒体上铺天盖地,一键get某某博主同款色调,听起来简直不要太香。但你有没有那么一个瞬间,套上预设后,看着自己那张照片,感觉……就哪儿哪儿都不对劲?像穿了一件尺码不合的大牌衣服,看着挺像那么回事,但就是别扭,没灵魂。

别闹了。如果lr剪辑就只是下载、导入、点击一下预设,那摄影的乐趣恐怕要少掉一大半。预设是个好东西,我不否认。它像是一张地图,在你毫无头绪的时候,给你指个大概的方向。但真正的旅行,真正的风景,永远在你偏离主路,拐进那些无名小径之后。

lr剪辑

对我来说,打开Lightroom,导入一张RAW格式的照片,那个瞬间才是冒险的开始。RAW,这玩意儿就是底片,最原始、最朴素,甚至有点灰头土脸,但它记录了相机看到的一切信息,一点没糟蹋。这给了你最大的空间去“折腾”。而lr剪辑的全部魅力,就在于“折腾”这两个字。

我们先聊聊光影。忘了那些复杂的曲线和色调分离吧,就回到最基本的东西:曝光、高光、阴影、白色和黑色色阶。这几个滑块,在我眼里,根本不是什么调整工具,它们是雕刻刀。你的照片就是一块璞玉,而这几把刀,决定了光在你的画面里,是以什么样的姿态存在的。

你有没有试过,把一张看似平淡无奇的照片,曝光压暗一点,再把高光往回拉,让天空云层的细节像被水洗过一样清晰起来?然后,小心翼翼地,把阴影往上提那么一丢丢,只是那么一丢丢,让暗部那些原本死寂的细节,开始悄悄地呼吸。最后,再动一动白色和黑色色阶,找到那个最亮和最暗的点,啪,整个画面的立体感,那股劲儿,一下子就出来了。这个过程,远比一键套用预设来得过瘾。你是在和光线对话,而不是让一堆数据替你做决定。光影,才是LR剪辑里真正的灵魂,是那种你愿意花上一个下午,就为了把高光里一丝一缕的细节给拉回来,再把阴影里那点死黑给悄悄提亮,让它透出一点呼吸感的魔法。

再来说说色彩。HSL面板,我的神。这才是lr剪辑里最性感的工具,没有之一。多少人调色,就是整体加个滤镜,要么偏黄,要么偏蓝。但高级的色彩是有层次的,是会讲故事的。一张风景照里,你真的需要天和海是同一种蓝色吗?你完全可以进入HSL,把天空的蓝色饱和度降低一点,让它显得更宁静、更遥远;同时把海水的蓝色明亮度稍微提高,再往青色偏一点,让它看起来更清澈、更有活力。

还有那些绿植,你想要它们是生机勃勃的翠绿,还是带着忧郁气质的墨绿?动一动绿色滑块的色相和饱和度,整个画面的情绪就完全不同了。这才是真正的调色,你在指挥一个色彩交响乐团,让每一种颜色在你的画面里,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,而不是乱糟糟地挤在一起。所谓的电影感、高级感,很多时候,就是从这种对色彩近乎偏执的控制里来的。它需要你耐心,需要你对生活有观察,知道傍晚的暖阳和清晨的冷光,到底有什么不同。

当然,lr剪ดิจ里还有很多“秘密武器”。比如“纹理”和“清晰度”,它们不是让你把画面锐化到刺眼,而是用来增加质感的。一块岩石的粗糙、一片叶子的脉络、人物皮肤的肌理(当然,人像里得慎用),通过这两个滑块,能被恰到好处地强调出来,让你的照片变得可以“触摸”。

还有蒙版,我的天,这简直是Lightroom进化后的屠龙刀。以前觉得某个地方太亮或太暗,还得用画笔慢慢刷,现在AI智能识别主体、天空、背景,一键创建蒙版,想单独调整哪里就调整哪里。想让天空更戏剧化?选中天空,压暗,加对比度。想让人物更突出?选中主体,稍微提亮,加点锐化。这种“指哪打哪”的精准操作,才叫真正的创作自由。

说了这么多,其实我想表达的就一个意思:lr剪辑的核心,从来不是参数,也不是预设,而是你自己的情绪和审美。一张照片,你在按下快门的那一刻,一定有某种感觉触动了你。可能是夕阳下那个孤独的背影,可能是雨后街道上反光的霓虹,也可能只是猫咪一个慵懒的哈欠。

你的后期,你的lr剪辑,就是要想尽办法,把你当时的情绪和感受,翻译出来,放大,再传递给看照片的人。如果当时你觉得宁静,那就让画面的光影更柔和,色彩更统一;如果当时你觉得热烈,那就让对比更强烈,颜色更奔放。

所以,下次打开Lightroom,别急着去找预设。先坐下来,看着你的原片,问问自己:我想让这张照片说什么?我想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情绪?然后,再去动那些滑块。把它们当成你的画笔,你的乐器。慢慢来,不要急。你的个人风格,你照片里独一无二的气质,就在这一次次充满思考和感受的lr剪辑中,被悄悄地塑造出来了。这才是玩摄影,最迷人的地方。

原创文章,作者:剪辑研究所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douyin766.com/181169.html

Like (0)
Previous 1分钟前
Next 2022-12-14

相关推荐

发表回复

Please Login to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