网上那些教剪辑短视频技巧的,十个有九个都在扯淡。真的,看得我脑仁疼。什么“黄金三秒”,什么“热门BGM”,说得都对,但全是浮在面上的皮毛。你学了,用了,视频还是那个半死不活的样子,对吧?今天我不想跟你讲那些大道理,就聊点实在的,都是我熬夜剪片、亏掉头发换来的血泪经验。
先忘掉你手里那个软件叫什么,剪映也好,PR也罢,那都只是工具,是刀。一个厨子刀功再好,脑子里没有菜谱,照样做不出满汉全席。剪辑的核心,根本就不是你会多少种酷炫转场,而是你的“剪辑思维”。

这思维里头,最要命的一个东西,叫节奏感。
别一听节奏就以为是卡点,那是最低级的节奏。真正的节奏,是情绪的呼吸。你想想你看一部电影,是不是有紧张到手心出汗的时候,也有能让你喘口气,甚至笑出声的地方?短视频也是一个微缩的电影。你的剪辑,就得带着观众坐上这趟情绪过山车。
怎么做?很简单,打破均匀。别再傻乎乎地每个镜头都切两秒。试试看,用一组连续的、每个只有0.5秒的快速镜头,去展现一个动作的细节,或者一个情绪的爆发。然后,突然,接一个长达三秒甚至四秒的静态镜头,或者一个特写。这种动静结合,一张一弛,瞬间就能把观众的注意力给死死抓住。这就像一个人说话,有滔滔不ệt绝,也得有欲言又止的停顿。你的视频,也需要这种“呼吸感”。没有呼吸感,视频就是死的。
再来说说那个被说烂了的黄金三秒。现在的人,耐心比金鱼还差,三秒钟抓不住他,他就划走了,永别了。但怎么抓?不是让你一上来就放个爆炸场面。那是二十年前的思路了。现在高级的玩法是制造“信息差”和“情绪钩子”。
什么意思?举个例子。你想拍个美食视频。别人开头是“今天我们来做一道麻婆豆腐”,然后镜头对着一堆食材。无聊!我的开头可能是,一个特写镜头,一勺滚烫的红油,“刺啦”一声浇在雪白的豆腐上,画面瞬间沸腾。声音和画面一起冲击你的感官。然后我配的文案是:“就是这个声音,让我胖了二十斤。” 你是不是就好奇了?这到底是什么玩意儿这么好吃?这就叫钩子。先给你结果,给你感官刺激,再告诉你过程。倒着来,往往有奇效。
接下来聊个特别容易被忽视,但其实是你能不能进阶的关键——音效设计。
我敢说,一个视频的成功,视觉和听觉至少五五开,甚至四六开。你的画面再精美,配乐拉胯,音效没有,整个视频就跟被抽了筋骨一样,软绵绵的。
BGM就不用说了,但求你,别老用那些抖音神曲,一听就想划走。去找找!去音乐平台,去电影原声带里找!找那些符合你视频气质,但又没那么烂大街的音乐。音乐是你视频的底色,决定了整个作品的基调。是燃,是丧,是治愈,还是沙雕,全靠它。
但真正拉开你和别人差距的,是音效(SFX)。你每次转场,加个“swoosh”的风声;每次文字出现,加个“pop”的弹出声;喝水的时候,除了真实的声音,再稍微夸张地叠加上“咕嘟咕嘟”的卡通音效。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东西,就像菜里的盐,能瞬间让你的视频变得“有质感”,变得生动有趣。相信我,花在找音效上的时间,绝对比你研究那些花里胡哨的转场要值得多。
说到转场,我也多说两句。新手最爱用各种炫酷的叠化、翻转、缩放。打住!越是高手,越是用最简单的切。我们管这叫“硬切”。因为最流畅的转场,是逻辑上的转场,而不是视觉上的。当然,不是说特效转场不能用,而是要用在刀刃上。比如,一个空镜头的平移,接到下一个场景的平移,这叫“匹配转场”,用起来就很舒服。还有,我强烈推荐你去学学J-cut和L-cut。简单说,J-cut就是下一个画面的声音先进来,画面才切过去;L-cut反过来,上一个画面的声音延续到下一个画面里。这种声画分离的技巧,能让你的镜头衔接如丝般顺滑,完全没有生硬感,特别适合对话和Vlog场景。
最后,我想说,所有的技巧,最终都是为内容服务的。在你开始剪之前,心里得有根线,你想通过这个几十秒的视频,传递一种什么样的情绪?是焦虑,是快乐,是好奇,还是共鸣?
把你的素材,当成一堆杂乱的词语。而你的剪辑,就是把它们组织起来,写成一首诗。哪个词放在开头,哪个词用来结尾,哪个词需要重复强调,哪个词要被毫不留情地删掉。
对,删。剪辑的本质不是加法,是减法。把你拍的所有素材都用上,那是灾难。要学会对自己残忍,只要有一秒钟让你觉得“这里好像有点平淡”,那就剪掉它!毫不犹豫!短视频没有空间留给无聊。
别再到处收藏教程了,没用的。关掉这篇文章,现在就去打开你的剪辑软件,把你手机里拍的那些乱七八糟的视频拖进去。别怕剪得烂,第一条视频,就是用来毁的。当你亲手剪废一百条视频的时候,这些所谓的技巧,早就长在你身上了。真的。
原创文章,作者:剪辑研究所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douyin766.com/182466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