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真的,你有没有过那种瞬间崩溃的体验?辛辛苦苦拍了一整天的素材,画面运镜、构图、调色,自我感觉简直就是下一个王家卫,结果呢?往剪辑软件里一拖,耳机一带,播放键一按——完了。那声音,我的天,不是呼呼的风声跟刮大白似的,就是空调那没完没了的“嗡嗡”低语,偶尔还夹杂着几声不知道哪来的电流“滋啦”声。一瞬间,所有的高级感都烟消云散,直接从电影大片被打回了十年前的家庭录像带。
别不承认,我们太多人,都把百分之九十的精力放在了画面上,却忘了声音才是那个能悄无声息地抓住观众情绪,甚至决定你视频生死存亡的关键先生。画面是骨架,而声音,才是真正灌注进去的血肉。今天,我就不跟你扯那些虚头巴脑的理论了,咱们聊点实在的,聊聊怎么把剪辑视频声音这件磨人的事,变成你作品里最牛的加分项。

第一关,也是最要命的一关:降噪。
这是基础中的基础,是你一切骚操作的起点。如果你的底噪都乱七八糟,后面加再神的配乐、再炫的音效,都像是在一锅馊了的汤里加鲍鱼海参,白搭。
别上来就指望后期。前期录音的时候,能用好点的麦克风就别用手机硬扛,能找个安静的地儿就别在大马路边上扯着嗓子喊。当然,总有意外。风声、环境噪音,这些都是常客。怎么办?
这时候,就得请出我们的“音频清道夫”了。Premiere自带的“降噪”效果,说实话,对于一些不那么夸张的噪音,够用了。你把它拖到音频轨道上,稍微调调参数,就能感觉到世界瞬间清净了不少。但如果你遇到的是那种“史诗级灾难”现场,比如在台风天录采访,那我劝你还是老老实实把音频导进Adobe Audition里,用它的“频谱显示”功能。那玩意儿,简直是给声音做外科手术,哪里有杂音,你就跟玩消消乐一样,框起来,删掉。那个过程,别提多解压了。记住,降噪不是要追求绝对的“死寂”,那样声音会很假,很干。我们的目标是,让背景噪音降低到不干扰主体声音的程度,听起来自然,舒服。
第二步,让人声“立”起来。
你的视频里有说话的声音吗?有旁白吗?如果有,那它就是绝对的主角,所有其他声音都得给它让路。怎么让主角闪亮登场?两件法宝:EQ(均衡器)和压缩。
听着很专业?别怕,我给你翻译成大白话。
EQ,就是给你的声音化妆。每个人的声音都有不同的频率,有的听着闷,有的听着刺耳。用EQ,你就可以把那些“不好听”的频段往下压一压,比如把造成声音发闷的低频切掉一点;同时,把那些能让你声音更有磁性、更清晰的频段往上抬一抬。这就跟P图一样,稍微调整一下,整个人的“音值”就上去了。
那压缩呢?更简单了。就是把你那忽高忽低、跟过山车似的声音,给“压”得平整一点。省得观众听你说话,轻声细语的时候得把音量调到最大,慷慨激昂的时候又差点被你震聋了耳朵。一个好的压缩,能让你的人声听起来饱满、有力,而且稳。
然后,开始注入灵魂:BGM和音效。
这是剪辑视频声音里最能体现你审美和创造力的部分。
先说配乐,也就是BGM。求求了,别再随便找个音乐一铺到底就完事了。音乐是情绪的放大器!你的视频是开心的、悲伤的、紧张的、还是燃的?音乐的风格必须跟它贴合。而且,音乐的节奏点,也就是我们常说的“卡点”,一定要跟你画面的剪辑点配合。一个转场、一个特写,如果能踩在音乐的鼓点上,那感觉,瞬间就上来了。
还有一个血泪教训:BGM的音量,永远、永远要记得压在人声下面!这是铁律!当你有人声的时候,BGM就应该退居二线,做一个安静的氛围组。你可以用“自动回避”这样的功能,让软件帮你智能地在人声出现时降低BGM音量。别让观众为了听清你在说啥,还得费劲去跟背景音乐打架。
接下来说音效(SFX)。这玩意儿,简直是视频的“味精”。你以为那些大神的作品为什么那么有“呼吸感”,那么抓人?秘密全藏在这些你可能根本没注意到的细节音效里。
一个简单的转场,加上“Whoosh”的滑过声,是不是就比干巴巴地切过去要带劲?画面里出现文字,配上一个打字机或者“叮”的提示音,是不是就生动多了?甚至,在一个安静的空镜里,加上几声远处传来的鸟叫或者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,整个画面的空间感和真实感就立刻被构建起来了。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东西,才是拉开你和普通玩家差距的“黑魔法”。
最后一步,也是封神的一步:混音。
当你把降噪后的人声、精心挑选的BGM、画龙点睛的音效全都放进时间线后,最后的工作就是混音。
混音像什么?就像炒一盘菜。人声是主菜,BGM是调味的酱油,音效是提香的葱姜蒜。哪个放多了,哪个放少了,味道都不对。你需要做的,就是不断地去调整每一条音轨的音量大小、左右声道平衡,让它们和谐地共存,而不是互相打架。
人声必须是最清晰、最靠前的。BGM要能烘托气氛又不过分抢戏。音效则要在需要的时候跳出来刺激一下观众的耳朵,然后在完成使命后迅速退下。这个过程没有捷径,唯一的办法就是戴上你的耳机,一遍遍地听。是的,闭上眼睛听。
从今天起,试着在剪辑时,关掉画面预览,只用耳朵去“看”你的视频。听听看,你的视频在只剩下声音的时候,讲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?它流畅吗?有起伏吗?能调动你的情绪吗?如果连你自己都听不下去,那还指望谁呢?
别再让声音,成为你作品里那个拖后腿的“隐形杀手”了。去打磨它,去雕琢它,你会发现,一个全新的、充满生命力的世界,正在你的耳机里缓缓展开。
原创文章,作者:剪辑研究所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douyin766.com/180768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