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跟你说,刚开始做视频那会儿,最让我头疼的,根本不是什么炫酷的转场,也不是什么高级的调色,就是面对着时间线上那条长得望不到头的素材带,那种感觉,简直了,就像看着一滩需要你去收拾的烂泥,完全不知道从哪儿下手。视频剪辑怎样去掉多余的部分,这个问题,与其说是个技术活儿,不如说是一场心理战,一场你和自己拍出来的“废话”之间的战斗。
很多人一开始就犯了个错,总想着“哎呀这个镜头拍得不容易,那个表情也挺好,舍不得删”。打住!剪辑的第一铁律,就是心要狠。你不是在整理相册,你是在讲一个故事,或者传递一个信息。任何与这个核心目标无关的,哪怕只有一秒钟,都可能是多余的。

所以,第一步,我管它叫“粗剪狂魔”阶段。
别管什么细节,别管什么卡点,甚至连声音都可以先静音。你就从头到尾,把你的素材拖到时间线上,然后,拿起你的“剪刀手”(不管是PR里的剃刀工具,还是Final Cut里的刀片),开始大刀阔斧地砍。
砍什么?
- 开机和关机 的那些镜头。就是你手忙脚乱按录制键,或者录完之后长舒一口气的那些画面。删,毫不留情。
- NG的部分 。说错话了,结巴了,表情僵硬了,某个道具没准备好……这些,通通都是垃圾时间。一刀切掉。
- 漫长又无意义的空镜 。你可能想拍个环境,结果镜头对着一堵墙拍了十秒钟,啥也没发生。除非你是在拍王家卫,否则,保留最精华的三秒,剩下的,再见。
- 所有的口头禅和语气词 。就是那些“嗯…”“啊…”“那个…”“然后呢…”。我跟你保证,你把这些玩意儿全剪掉,你的视频节奏会瞬间提升好几个档次,整个人都显得干练了。真的,不信你试试。这玩意儿就像讲话里的废话,听着就累。
这个阶段的目标只有一个:把几十G的素材,缩减到你觉得“嗯,好像有点东西了”的程度。这时候的时间线,可能还是坑坑洼洼,惨不忍睹,但没关系,骨架已经搭起来了。这就是从无到有的过程,虽然砍掉的远比留下的多。
接下来,才是真正考验人的“精细化修剪”。
现在,你可以把声音打开了。这一步,我们追求的是“无痕剪辑”。什么意思?就是让观众感觉不到你剪过,一切都行云流水。
这里的核心技巧,我总结为“找呼吸口”。
你看,一段话说完,总会有个自然的停顿,一个呼吸的间隙。这就是你下刀的绝佳时机。不要在一段话的中间,或者一个词的发音当中硬生生切断,那会非常、非常、非常突兀。你把时间线放大,放大到能看到波形图,你会发现,两句话之间,波形会有一个明显的“峡谷”,那里就是你的安全区。在停顿处下刀,是金科玉律。
还有个进阶玩法,叫“声音先行”或者“画面先行”,专业术语叫J-cut和L-cut,听着玄乎,其实很简单。
- J-cut :想象一下,你还在看着A画面,但是B画面的声音已经进来了。比如,两个人在对话,镜头还在拍听话人的反应,但说话人的第一句话已经响起了,然后镜头再切到说话人。这样一来,剪辑点就被声音给“藏”起来了,观众的注意力被声音引导,切换就变得无比顺滑。
- L-cut :反过来,A画面的声音延续到了B画面里。比如,主角说完一句话,镜头已经切到他看向的窗外风景了,但他最后一句话的尾音还在飘。这种感觉,能制造出一种余韵和情绪的延续。
这两个小技巧,是让你的视频从“能看”到“好看”的秘密武器。它打破了那种“我说一句,你接一句,画面跟着走”的死板模式,让视听语言变得灵动起来。
最后,我想聊聊一个更偏向感觉的东西——节奏。
剪辑,说白了,就是控制观众的时间和情绪。什么时候快,什么时候慢,全由你这个剪辑师说了算。去掉多余的部分,不仅仅是删掉错误和停顿,更是为了塑造节奏。
一段激昂的音乐,配上快速切换的、零点几秒的短镜头,情绪立马就燃起来了;而一段抒情的独白,你可能需要一个长镜头,慢慢地推近,让观众有时间沉浸、思考。
所以,当你修剪完所有的“硬伤”之后,不妨完整地看一遍。问问自己:
“这里是不是有点拖沓?”“那个地方的情绪是不是断了?”“观众看到这里会不会想快进?”
如果答案是肯定的,那就回去,再剪。可能只是缩短半秒钟的空隙,或者拿掉一个无关紧要的反应镜头,整个感觉就对了。这种对节奏的打磨,是剪辑的灵魂所在。它没有绝对的标准,全凭你的感觉和你想表达的东西。
所以你看,视频剪辑怎样去掉多余的部分,这事儿从拿起剪刀删掉废片开始,到最后为了零点几秒的节奏反复琢磨,它是一个从粗犷到精细,从技术到艺术的过程。它很折磨人,真的,有时候为了一个剪辑点,我能跟自己耗上一个小时。但当最终的成片流畅地播放,你甚至感觉不到那些剪辑点的存在时,那种成就感,妈呀,什么都值了。
剪辑,就是从一堆废话里,提炼一句诗。记住,你的素材库里没有废片,只有等待被你赋予意义的碎片。大胆地剪吧。
原创文章,作者:剪辑研究所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douyin766.com/182044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