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为剪辑音频的高手:别只懂剪切,这些神级操作才关键

我敢说,任何一个刚开始做播客、录有声书或者自己瞎捣鼓音乐的人,第一次听到自己不加修饰的干声录音时,那种感觉,绝对是晴天霹雳混杂着想找个地缝钻进去的羞耻感。

那些“嗯…”“啊…”的口水音,换气时巨大的抽气声,还有那无处不在、如影随形的底噪……真要命。

剪辑音频的

这时候,你就知道,剪辑音频的重要性,绝不仅仅是把说错的段落“咔嚓”一刀剪掉那么简单。那是基本功,是幼儿园水平。真正的剪辑音频的,是一场彻头彻尾的“声音整容手术”,是二次创作,是把一块布满瑕疵的原石,雕琢成温润美玉的艺术。

很多人对剪辑音频的理解,就停留在Audacity或者剪映里拖动、切分、删除。这没错,但这就好比说会写字就等于会写作了。差得远呢。

真正的魔法,藏在那些看起来很吓人的按钮和参数背后。

EQ,声音的调色盘,而不是简单的增高减低

咱们先聊聊EQ(均衡器)。小白眼里的EQ,可能是“低音不够,加一点”“高音太刺,减一点”。错了,大错特错。

你得把EQ想象成一个滤镜,或者说,一个声音的“场景设计师”。你的声音听起来“闷”,像隔着一层棉被?别急着去拉高频,先看看是不是中低频(大概200-500Hz)那块儿“堵车”了。那里是人声最容易显得浑浊、黏糊糊的地方。用一个稍微窄点的Q值,往下挖掉一点点,你会听到声音瞬间“站起来”了,清晰度“唰”地一下就上来了。这就是所谓的“雕刻式EQ”,我们不是在添加什么,而是在移除多余的、打架的频率。

反过来,你的声音听起来单薄、没有“胸腔共鸣”?那可以试试在100-200Hz的地方,用一个宽点的Q值,稍微给一点点增益。注意,是“一点点”。那种感觉,就像给声音垫上了一个柔软又有支撑力的沙发垫,瞬间就稳了。

剪辑音频的精髓,就在于这种对频率的敏感。你需要戴上耳机,闭上眼睛,去“听”那个频段是什么感觉。是“嗡嗡”的冰箱声?还是“嘶嘶”的电流声?或者是让你鼻子发痒的齿音?找到它,然后,处理它。

压缩,不是把声音压扁,是让它更有劲儿

接下来是压缩(Compressor),这玩意儿劝退了无数新手。什么阈值(Threshold)、比率(Ratio)、启动时间(Attack)、释放时间(Release)……看得人头大。

别怕。我给你翻译一下。

压缩就像一个极其负责任的音量管理员。你设定一个音量上限(阈值),任何超过这个分贝的声音,管理员就会把它往下“按”一点。按多少呢?就看你的比率设置。2:1就是超过的部分,每增加2分贝,实际只让它增加1分贝。4:1就更狠一点。

这有什么用?用处大了!

它能让你说话的声音听起来更“稳”。你不会因为情绪激动突然喊一嗓子而把听众的耳机震碎,也不会因为说到后面没气了声音小到听不见。压缩器把这些大的动态范围“捏”到了一起,整体听感就非常平顺、专业。

更神奇的是,通过调节启动和释放时间,你可以塑造声音的“形状”。一个快速的Attack,能立刻抓住那些突兀的爆破音,让声音更干净;一个慢速的Attack,则能保留住一些声音的“头部冲击力”,比如鼓点,让它听起来更有“拳拳到肉”的感觉。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播客的人声听起来那么有“磁性”和“力量感”,压缩功不可没。它给声音注入了能量。

降噪,是艺术,不是一键傻瓜包

说到降噪(Noise Reduction),这绝对是剪辑音频的工作中幸福感最强的环节之一。眼看着那条代表着环境噪音的波形,在你点击“应用”之后,瞬间被夷为平地,那种快感,谁用谁知道。

但是,千万别滥用。

很多软件的“一键降噪”非常粗暴,它在消除噪音的同时,也把你的声音里很多有用的细节给“吃”掉了。结果就是,噪音没了,但你的声音听起来像是在一个金属罐头里说话,充满了诡异的“水声”和数字感,冰冷又难听。

专业的做法是“采样降噪”。先找到一段只有环境噪音的纯净片段,让软件“学习”一下噪音长什么样,然后再让它去整个音轨里精确地寻找并消除这些特征。而且,降噪的强度一定要克制。有时候,保留一点点微弱的环境声,反而比死寂一片听起来更自然。剪辑音频的,追求的是“听起来对”,而不是“数据上完美”。

你以为这就完了?

不,这只是基础三件套。真正拉开差距的,是对细节的魔怔般的执着。

比如去齿音(De-Esser),专门对付那些“s”“c”“z”发音时刺耳的高频。还有去口水音(De-Clicker),消除那些咂嘴、吞咽的细微声音。甚至,对于呼吸声的处理,都不是一刀切。有经验的剪辑师会把呼吸声的音量降低,而不是完全删除,因为适当的呼吸声是语言节奏的一部分,完全去掉,人声就变得像机器人一样,毫无生气。

剪辑音频的,到了最后,其实是在琢磨“节奏”和“情绪”。

一段话,中间的停顿是1秒还是0.5秒,给人的感觉天差地别。前者是深思熟虑,后者是干净利落。把一些不必要的语气词剪掉,能让叙述更流畅;但保留一两声真诚的轻笑,又能瞬间拉近和听众的距离。

这活儿,没有绝对的对错。它需要你投入时间,反复地听,反复地对比。你的耳朵会越来越挑剔,你会从一个只关心“有没有杂音”的初学者,变成一个能听出“这个EQ在3kHz的地方可能提得有点过”的玩家。

所以,别再把剪辑音频的当成一个枯燥的体力活了。它是一门手艺,一门需要耐心、品味和大量练习的手艺。当你能把一段平平无奇的录音,变得清晰、有力、富有感染力,让听众沉浸其中,忘记时间……

那种成就感,简直了。

去折腾吧。打开你的软件,把那些波形当成你的作品,去雕琢,去打磨。声音的世界,远比你想象的要深邃和迷人。

原创文章,作者:剪辑研究所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douyin766.com/180437.html

Like (0)
Previous 2分钟前
Next 2022-12-14

相关推荐

发表回复

Please Login to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