震撼人心的二战视频剪辑,背后是无尽的敬畏与思考。

有时候,我感觉自己像个在时间长河里捞取亡魂的渔夫。我的工作台,就是我的小船,屏幕上闪烁的,是那些早已逝去的黑白影像。做二战视频剪辑这活儿,跟剪辑其他任何东西,感觉都完全不一样。真的。

那不是一堆像素点,也不是什么“素材”。你盯着屏幕,放大,逐帧去看。一个德国士兵在点烟,他旁边的战友在笑,露出一口白牙,那笑容,跟你在今天任何一条大街上看到的年轻人没什么两样。可你知道,也许下一秒,一颗子弹或者一块弹片,就会让这个笑容永远凝固。这种感觉,太撕裂了。你以为你在剪辑一段历史,其实是历史的亡魂透过闪烁的屏幕,在审视你,审视我们这个自以为是的、和平了太久的时代。

现在网上流行的二战视频剪辑,很多都奔着一个“燃”字去。激昂的交响乐,哐哐哐的快切,坦克、飞机、爆炸,配上热血沸腾的语录,搞得跟战争游戏宣传片似的。我不是说这样不好,它有它的传播价值。但说实话,我挺反感的。那种处理方式,太轻佻了。它把战争简化成了一场宏大的、充满雄性荷尔蒙的奇观,却抹去了战争最核心的东西——痛苦。

真正的二战视频剪辑,在我看来,是一种“降噪”。你要做的,不是添加,而是剥离。剥离掉后人强加给它的宏大叙事、意识形态和廉价的热血。你要做的,是让观众看到人。

看到那个在斯大林格勒的废墟里,眼神空洞得像个黑洞的苏联士兵。他的脸上没有仇恨,也没有喜悦,只有一种被彻底掏空后的麻木。你给他配什么音乐?《喀秋莎》?还是汉斯·季默的配乐?不,我觉得,最好的声音,可能就是风声,还有远处隐约的枪炮余音。或者,干脆就是死寂。让观众直面那种麻木,那种绝望。这比任何“燃”向剪辑都更有力量。

色彩,是另一个绕不开的话题。现在AI上色技术很成熟了,把黑白影像修复成彩色,能带来巨大的沉浸感。但这也是个陷阱。你给党卫军的制服精准地上色,它会显得更挺拔,更“帅气”,这会不会在无形中美化了恶魔?你给犹太人集中营里瘦骨嶙峋的囚犯上色,那蜡黄的皮肤,会不会让恐怖变得过于具体,反而让一些观众因为无法承受而选择移开目光?

所以,调色的时候,我总是特别纠结。我倾向于一种压抑的、低饱和度的色彩风格。那不是真实世界的颜色,而是一种“记忆的颜色”。有点褪色,有点失真,仿佛隔着一层时间的薄雾。它在提醒你:这是过去,但它又无比真实地发生过。

最难处理的,是平民的镜头。士兵,你还可以从军服、武器去辨认他的身份,他的“角色”。但平民呢?那个抱着孩子的母亲,在轰炸后的废墟里奔跑;那个衣衫褴褛的小女孩,对着镜头露出一个怯生生的微笑;那个在领取救济粮的队伍里,默默低着头的老人……他们是谁?他们叫什么名字?他们后来怎么样了?

你不知道。你永远不会知道。他们就像历史长河里的一粒沙,被卷进来,然后消失。剪辑这些画面时,我常常会停下来,就那么静静地看着。我觉得,任何花哨的剪辑技巧在他们面前都是一种亵渎。你不能快切,不能用任何BGM去煽情。你就得把镜头放足够长,长到让观众感到不适,长到让他们开始思考:如果是我,会怎么样?

他们不是NPC。他们是父亲,是儿子,是别人的心心念念。那不是数据,是命。

二战视频剪辑,本质上是一场与“遗忘”的角力。每一次点击播放,每一次拖动时间线,每一次剪切和拼接,都是在试图从时间的灰烬里,重新拼凑出那些破碎的、被遗忘的瞬间。这活儿,越干越觉得沉,越干越觉得自己渺小。你没办法还原全部的真相,你只能做一个谦卑的转述者,一个小心翼翼的引路人。

我希望我的剪辑,能让观众看完后,不是热血沸腾地想去“突突突”,而是会感到一丝后怕,一丝悲悯,然后默默地关掉视频,看一眼窗外的和平景象,觉得,真好。

这就够了。真的。这或许就是二战视频剪辑对于我们这个时代,最大的意义所在。它不是为了消费苦难,也不是为了制造英雄崇拜。它是为了让我们这些没听过枪炮声的幸运儿,能够隔着屏幕,触摸到历史的温度。

冰冷。又滚烫。

原创文章,作者:剪辑研究所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douyin766.com/180844.html

Like (0)
Previous 1分钟前
Next 28秒前

相关推荐

发表回复

Please Login to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