又是一个凌晨三点。
工作室里静悄悄的,只有主机风扇在嗡嗡作响,像是在低声重复着一句听不清的咒语。我盯着屏幕上那条花花绿绿的时间线,没来由地一阵恍惚。就在几年前,这个时间点,我应该是在和一堆素材死磕,逐帧寻找着某个稍纵即逝的“神情”,或者为了一个转场的节奏,把一段BGM听上几百遍。那种感觉,又累又纯粹,像是手艺人打磨一块璞玉。

现在?
现在我面前的屏幕上,AI插件的窗口占了一半。我刚刚输入一行字:“将B-roll里所有黄昏时分的空镜,按照光线从强到弱的顺序,卡着这首爵士乐的鼓点,生成一条30秒情绪短片。”
三十秒。
真的,就三十秒。进度条跑完,一条像模像样的片子就躺在那儿了。调色、转场、节奏……都还挺像那么回事。我甚至都没碰一下鼠标。
这就是2025剪辑的日常。说实话,感觉挺操蛋的。
这股风来得太快了。快到很多人,包括我,一开始都觉得是个笑话。还记得去年在行业群里,大家还在转发那些AI生成的搞笑视频,什么“五个哈巴狗开高达”,画质糊得像马赛克,动作僵硬得像木偶戏。我们当时怎么聊的来着?“这玩意儿离抢我们饭碗还远着呢”, “AI没有审美,它懂个屁的艺术”。
哈哈,现在看,当初的我们,真像一群站在铁轨上嘲笑火车速度慢的傻子。
现在,AI剪辑工具不再是玩具了。它们是“Sora们”的直系亲属,是一群进化神速、不知疲倦的怪物。它们能干什么?它们能做的,比你最狂野的想象还要多。
智能素材管理只是开胃小菜。以前我们花几天时间整理、打标签的T级素材,现在扔给AI,它能在你泡杯咖啡的工夫里,把所有内容按场景、人物、情绪、镜头运动方式,甚至“演员看起来有点悲伤”这种玄学的标准,都给你分门别类,清清楚楚。
然后是初剪。这曾经是我们最耗费心神的工作。现在,你可以像跟助理说话一样,直接告诉它:“把A机位和C机位里,老板发言时点头的镜头都找出来,交叉剪辑,去掉所有口头禅和长时间停顿。” 砰,一个干净利索的发言稿粗剪就完成了。这在以前,是年轻剪辑师熬几个大夜才能干完的活儿。
更狠的是文生视频的逻辑已经渗透到了剪辑的骨髓里。我们不再是单纯地“拼接”画面,而是在“描述”画面。整个剪辑过程,越来越像写作。你想让故事在这里有一个小高潮,想让观众感到紧张,你只需要把你的创意决策描述给AI,它就会从素材库里,甚至直接在线生成一些补充镜头,帮你搭建出你想要的结构。
听起来很美妙,对吧?效率的巨大解放。但你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——当这些“体力活”和“脑力活”都被AI包揽之后,我们,这些剪辑师,还剩下什么?
我身边的一些朋友已经开始恐慌了。有的拼命去学各种新的AI软件,企图成为“最会用工具的人”;有的则加倍强调手工剪辑的“匠人精神”,把AI视为洪水猛兽;还有的,干脆考虑转行了。前几天,一个入行快十年的哥们儿,一个拿过奖的哥们儿,半夜喝多了给我打电话,翻来覆去就一句话:“咱们这行,是不是要完了?”
我没法直接回答他。
因为我觉得,这个问题问错了。该问的不是“会不会完”,而是“我们的价值,究竟是什么”。
如果你的价值,仅仅是熟练操作Premiere或者DaVinci的快捷键,是比别人更快地把镜头拼在一起,那说实话,你悬了。因为在“效率”这个赛道上,你永远、永远也跑不过一个不要工资、不需睡觉、学习能力是你百万倍的AI。自动化流程必然会碾压纯粹的、重复性的劳动。
但剪辑,真的只是“快”和“准”吗?
不是的。至少,我热爱的剪辑不是。
剪辑的灵魂,是选择。是判断。是那种微妙的、无法言说的审美直觉。是当两个镜头并置时,产生的那个“1+1>2”的化学反应。是你知道在主角说出那句关键台词前,插入一个0.5秒的他童年玩具的空镜,能瞬间击中观众内心最柔软的地方。
这玩意儿,AI懂吗?
它不懂。它能分析数据,能识别模式,但它没有心跳,没有回忆,没有爱恨。它不知道什么是欲言又止的眼神,什么是强颜欢笑的苦涩。它无法真正做到共情。
2025剪辑的战场,已经从时间线上转移了。它不再是比拼谁的刀更快,而是比拼谁的“心”更懂。我们不再是“剪刀手”,我们必须成为“叙事建筑师”、“情绪按摩师”。
我们的工作,将更多地发生在剪辑之前和剪辑之后。
在剪辑之前,我们要更深入地理解文本,和导演进行灵魂深处的碰撞,构建整个片子的叙事框架和情绪地图。我们要做的是顶层设计。
在剪辑之中,AI是我们的副驾驶,一个能力超强的实习生。我们下达指令,它负责执行。但最终的每一个选择,每一个画面的取舍,每一个节奏点的呼吸感,仍然需要我们来拍板。我们要做的是那个掌握方向盘的船长。
在剪辑之后,我们利用AI进行各种版本的快速测试,分析观众数据,但最终决定哪个版本更能打动人心的,依然是我们的经验和直觉。
所以,你看。我们的核心竞争力,正在从“技术”转向“艺术”和“策略”。那个只会埋头干活的剪辑师会被淘汰,但那个懂得如何“讲述一个好故事”的创作者,价值会越来越高。
这很难。我知道。这意味着我们要懂的更多,思考的更深。我们要懂表演,懂摄影,懂音乐,懂心理学,甚至懂市场。我们必须把自己从一个工匠,逼成一个杂家,一个艺术家。
但说到底,这不也正是剪辑这门手艺,最迷人的地方吗?
那个凌晨三点,我关掉了AI的窗口,重新把那条它生成的片子,拖到新的时间线上,一帧一帧地审视。它的节奏是对的,但没有灵魂。它的转场是流畅的,但没有惊喜。
我删掉了其中三分之二的镜头,换上了几个我自己找出来的、充满瑕疵但情绪饱满的画面。我把音乐往后错了两帧,让鼓点恰好落在一个演员不易察觉的、轻微的叹息上。
瞬间,一切都活了过来。
那一刻,我一点也不焦虑了。
2025剪辑的时代,AI不是我们的终结者。它是一面镜子,照出了我们真正的价值所在。它会淘汰掉我们身上“机器”的那部分,从而逼着我们,活得更像一个“人”。
而这,或许是件天大的好事。
原创文章,作者:剪辑研究所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douyin766.com/182285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