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真的,每次看到一个画面、运镜、节奏都挺不错的视频,结果背景音乐“Duang”地一下进来,音量大到能把我从椅子上震起来,或者一首好好的歌,被拦腰斩断,切得稀碎,我就特想顺着网线爬过去,抓住那个剪辑师的肩膀猛摇:你到底在干嘛?!
你有没有过这种感觉?一个视频的灵魂,一半是画面,另一半,绝对是声音。而我们今天聊的,就是那个能决定你作品是“能看”还是“能封神”的关键——A+音乐剪辑。

别以为A+音乐剪辑就是找首抖音热歌,往时间轴上一拖,然后卡几个鼓点就完事了。那是小学生交作业,根本不是创作。真正的A+音乐剪辑,是一种叙事能力,一种情绪的催化剂。它不是背景,它是你画面之外的另一个主角。
我刚开始做视频那会儿,也犯过同样的错。以为“燃”就得上电音,以为“伤感”就得是钢琴。结果呢?视频做出来,自己看都觉得尴尬,音乐和画面像是两个被迫相亲的陌生人,各玩各的,毫无火花。直到我被一个前辈点醒,他没教我任何软件操作,就问了我一个问题:“你剪辑的时候,是用眼睛在听,还是用耳朵在看?”
我当时就愣住了。
用耳朵看。这五个字,简直就是A+音乐剪辑的全部心法。
你得先抛开你那些自以为是的“节奏感”。我们常说的“卡点”,最低级的,是卡鼓点、卡节拍。咚,切一下;哒,再切一下。看起来很酷,但看多了,就像一个只会踩缝纫机的机器人,精准,但毫无生命力。
高级的“卡点”,是卡住情绪的转折点。是主角一个抬眼的瞬间,音乐里一声轻微的风铃;是两人争吵最激烈时,音乐戛然而止,只剩下沉重的呼吸;是回忆画面闪回,音乐也跟着蒙上一层混响,仿佛从遥远的时空传来。这才是音乐在和你的画面“对话”。
要做到这一点,你得把音乐“拆碎”了去理解。一首歌,不只是一段旋律。它有前奏、主歌、副歌、桥段,还有各种细碎的乐器声、和声、甚至是歌手换气的呼吸声。这些都是你的武器。别再傻乎乎地从头到尾用一首歌了,那叫偷懒。
试试看,把一首歌的钢琴前奏,用在视频的开场,营造宁静的氛围。然后,在情绪需要递进的时候,切入另一首歌激烈鼓点的片段,只需要三五秒,把气氛顶上去。最后,当一切尘埃落定,再用一段大提琴的尾奏,把观众的情绪慢慢收回来。这才是A+音乐剪辑的思维方式——你不是音乐的搬运工,你是音乐的魔术师。
再给你一个绝招,百试不爽,而且能立刻让你的作品显得“很贵”。这个技巧,行内人偷偷用,但很少有人讲明白。那就是——J-Cut和L-Cut。
听起来很专业?其实简单到不行。
J-Cut,就是下一个画面的声音,比画面提前几秒钟进来。比如,画面A是主角在房间里沉思,下一个画面B是门外有人敲门。你别等画面切到B了才给敲门声,而是在A画面的结尾,就让“叩叩叩”的声音先进来。观众的耳朵先听到了,心里就会咯噔一下,充满好奇:谁来了?这一下,就把两个独立的镜头,用声音的钩子,天衣无缝地勾连起来了。
L-Cut,正好相反。是上一个画面的声音,延续到下一个画面里。比如,画面A是老板在训话,声音很严厉。画面B切到了员工低着头的特写。这时候,别把老板的声音切断,让他的话继续在B画面里回响一两句。这样,观众就能通过员工的表情,更深刻地感受到那份训话带来的压迫感。
看到了吗?就这么简单一个操作,你的剪辑立刻就有了电影感。它让叙事变得无比流畅,让情绪得以延续和发酵。这是那些平铺直叙的剪辑永远无法企及的高度。
最后,我想聊聊“留白”。
中国的山水画,讲究留白。A+音乐剪辑,同样如此。有时候,最好的背景音乐,就是没有音乐。
我曾经剪一个关于老兵的片子,最后一部分,是老兵一个人坐在窗前,抚摸着一枚军功章。我试了无数首悲壮的、深沉的音乐,都不对劲。总觉得音乐在“抢戏”,在刻意煽情。最后,我把所有音乐都删了,只留下了现场收录的环境音:窗外的风声,远处隐约的狗叫,还有老人手指摩挲金属时,那细微的、粗糙的声响。
那一瞬间,整个世界都安静了。所有的情绪,都在那片寂静里,排山倒海地涌了过来。比任何交响乐都震撼人心。
所以,别再迷信那些“热门BGM歌单”了。你的作品值得更好的对待。从现在开始,关掉你的播放器,打开你的耳朵,去听。去听你画面里人物的呼吸,去听风吹过树叶的声音,去听沉默里的千言万语。
当你真正学会用耳朵去“看”世界的时候,你才真正叩响了A+音乐剪辑的大门。那个时候,音乐不再是你的拐杖,而是你的翅膀,能带着你的作品,飞到任何你想要抵达的地方。
原创文章,作者:剪辑研究所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douyin766.com/180410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