剪辑背景音乐和人声怎么分离?小白也能秒懂的实用教程

说真的,每次看到有人问“剪辑背景音乐和人声怎么分离”,我就仿佛看到了当年那个对着电脑抓耳挠腮的自己。辛辛苦苦拍了一天的素材,或者好不容易找到一段心仪的视频,结果发现背景音乐(BGM)大得能把人声活活淹死,要么就是人声对白太精彩,偏偏那BGM土得掉渣,想换掉。这种感觉,就像一盘精心烹饪的好菜,临出锅被人撒了一大勺芥末,想死的心都有了,对不对?

首先得给你泼盆冷水,把已经混合在一起的音乐和人声完美分离,这事儿,从理论上讲,跟把已经烤好的蛋糕拆解回面粉、鸡蛋和糖一样,几乎是不可能的。它们在导出时就已经融合成了一个单一的音频波形,成了一个“整体”。所以,我们现在市面上所有的方法,本质上都不是“分离”,而是“提取”和“剔除”,是在想方设法地把人声的波形特征从混合体里“抠”出来,或者把BGM的特征给“抹”掉。记住这一点,能帮你管理好自己的期望值,别指望能得到录音棚里那种100%纯净的干声。

剪辑背景音乐和人声怎么分离

那是不是就没救了?当然不是!科技发展的意义,不就是为了搞定这些“不可能”嘛。下面我给你掰扯掰扯几个我这些年用下来,觉得靠谱的法子,从简单无脑到专业精细,总有一款适合你。

第一招:无脑AI在线工具,三秒钟解决战斗

现在这个时代,最不缺的就是各种AI工具。你直接在搜索引擎里敲“人声背景音乐分离”,哗啦啦出来一大堆在线网站。这类工具的逻辑都差不多:

  1. 你把音频或者视频文件上传上去。
  2. 网站的服务器用它那套AI算法跑一遍,自动识别哪些是人声,哪些是乐器声。
  3. 处理完了,给你两个(甚至更多)下载链接,一个是纯人声(Vocal),一个是纯伴奏(Instrumental)。

优点显而易见:快、方便、不用装任何软件。对于一些应急的活儿,比如你就是想简单把一段采访里的人声提出来,对音质要求没那么高,这绝对是首选。但缺点也同样致命:音质损耗。AI毕竟是算法,它在剔除BGM的时候,可能会误伤一部分人声的频率,导致人声听起来有点“飘”,有点“电”,甚至带着一种诡异的“金属回声”,我们行内人开玩笑管这个叫“鬼声”。分离出来的伴奏也同样,经常会残留一些模糊的人声魅影。

所以我的建议是,这种方法,救急可以,但别指望它能给你一个广播级的成品。它更适合用在那些对白信息远比音质更重要的场合。

第二招:专业软件里的“外科手术刀”——Adobe Audition

如果你是正儿八经想做视频、做剪辑的,那Adobe Audition(我们都叫它Au)这款软件,你迟早得接触。它就像是音频界的Photoshop,功能强大到令人发指。在处理人声和BGM分离这件事上,Au里有一个非常经典的工具——中置声道提取器

这是什么原理呢?很简单。在大多数立体声音乐里,主要的人声部分通常是放在声场的正中间的,而乐器、和声这些则会分布在左右两边,来营造空间感。这个“中置声道提取器”就是利用这个原理,让你像拿个手术刀一样,精准地把中间声道的声音给“切”出来,或者“切”掉。

操作起来也不复杂:把音频拖进Au,在效果菜单里找到“立体声声像” -> “中置声道提取器”。点开之后,你会看到一堆参数。别怕,核心就那几个:

  • 提取 : 你可以选择提取“人声”、“左声道”、“右声道”或者“环绕声”。咱们这儿当然是选“人声”了。
  • 频率范围 : 这个很关键。人声主要集中在中频部分。你可以通过预设的“男声”、“女声”来快速设定,也可以自己拖动范围,精确锁定人声所在的频段。
  • 中置/侧边电平 : 这就是控制你要提取的部分音量多大,要剔除的部分音量多大。

这个方法的好处在于,可控性极高。你可以一边调整参数,一边实时预览听效果,直到你觉得人声足够清晰,同时BGM又被压制到可以接受的程度。它不像AI那样是个黑盒子,整个过程你都能参与。但它同样有局限性,如果原始音频的人声本身就不在正中间,或者BGM里有大量乐器也在中间声道,那效果就会大打折扣。没有万能公式,全靠耳朵收货。

第三招:真正的黑科技——AI插件(iZotope RX / UVR)

好了,现在说的,是目前效果最接近“魔法”的方案。有一些专门做音频修复的插件,它们用的AI算法比那些在线网站要复杂和精细得多。它们不是简单地通过声道位置去猜,而是通过深度学习,真正“听懂”了什么是人声,什么是鼓点,什么是贝斯。

行业标杆,毫无疑问是iZotope RX系列。这玩意儿贵得要死,但效果也确实是顶级的。它的“Music Rebalance”功能,能让你像调调音台一样,把人声、贝斯、鼓、其他乐器四个轨道的音量条随便拉。你想让人声大一点,BGM小一点?直接拖动滑块就行。分离出来的音质,是目前我听过的所有方案里最干净、瑕疵最少的。当然,价格劝退了99%的人。

那有没有免费又好用的?必须有!强烈推荐一个开源项目——Ultimate Vocal Remover (UVR)。这是一个需要你在电脑上安装的软件,它集成了目前市面上最顶尖的几种AI分离模型。你可以根据你的音频类型,选择不同的模型去处理,比如有的模型擅长分离动漫音乐,有的擅长处理流行歌曲。它的效果,在很多情况下,已经非常接近甚至可以媲美iZotope RX了。虽然操作界面有点“程序员风”,但效果绝对能让你惊掉下巴。强烈建议动手能力强的朋友去试试看,绝对是新世界的大门。

写在最后的心里话

说了这么多方法,其实我想告诉你一个更重要的“心法”。最好的分离方法,永远是前期录制的时候就分轨录音!别偷懒,采访的时候,一个麦克风收人声,一个设备单独放BGM,后期你想怎么调就怎么调。所有后期补救的手段,都是在你前期犯了错之后的“后悔药”,是药三分毒,总会有副作用。

剪辑背景音乐和人声怎么分离,这个问题的答案,永远是一个在“效果”和“代价”之间找平衡的过程。别跟自己太较劲,死磕一段素材,非要把它弄得完美无瑕。有时候,稍微带一点点环境音、背景音的人声,反而听起来更真实,更有现场感,不是吗?工具是死的,思路是活的。搞清楚你的目的,选择最适合你的工具,接受它能力范围内的不完美,这才是作为一个创作者,最聪明的做法。

原创文章,作者:剪辑研究所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douyin766.com/181628.html

Like (0)
Previous 4分钟前
Next 2分钟前

相关推荐

发表回复

Please Login to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