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实话,剪视频这事儿,别的都还好说,最让人头疼、但也最爽快的,就是把那些“垃圾”给清出去。你拍了一堆素材,洋洋洒洒几个小时,结果真正能用的可能就那么点。剩下的,就像你衣柜里那些好几年都没穿过,但又舍不得扔的衣服,堆在那儿占地方,看着心烦。所以,学好视频剪辑怎么删除不要的部分,简直是入了门的第一步,也是最关键的一步。
想当年,我刚开始瞎鼓捣的时候,对着一长条视频文件,真是两眼一抹黑。哪儿是头,哪儿是尾,中间又塞了些什么鬼?有时候只是想剪掉开头那一小段手抖,或者结尾那几秒关相机的画面,结果不是把重要的对白给切了,就是留下一堆尴尬的空白。那时候就觉得,这玩意儿怎么这么复杂!后来摸索多了才明白,其实核心逻辑特别简单,工具也直观,关键在于你的“心”要够狠,下手要准。

咱们手里的视频素材,无非就是一堆连续的画面和声音。那些我们不想要的,可能是因为说错了话,拍糊了,光线不好,或者仅仅是因为那一段内容跟主题不搭,节奏太慢。它们就像是视频里的赘肉,得想办法给它删除掉。
最基础、最常用的办法,就是“切”。你想想,就像你用剪刀剪纸一样,找到你想开剪的地方,咔嚓一刀下去;再找到你想结束的地方,再咔嚓一刀。然后,中间被你“孤立”出来的那一段,就是不需要的部分了。选中它,按下你键盘上的“Delete”键(或者软件里对应的删除按钮),它就消失了。
几乎所有的剪辑软件里,这把“剪刀”都有个学名,叫“刀片工具”(Blade Tool)或者“分割工具”(Split Tool)。它通常长得就像一把小刀片或者一个刀片符号。你把这个工具选中后,鼠标指针会变成对应的形状。然后,你把鼠标放到软件界面下方的时间线上——这根长长的条状区域,就是你视频故事展开的地方。时间线上通常会显示你的视频轨道(画面)和音频轨道(声音)。
比如说,你拍了一段访谈,中间主持人突然打了个喷嚏,你想把这个尴尬的瞬间去掉。你就在打喷嚏开始前的那个精确帧(Frame)上,用刀片工具在时间线上点一下。你看,你原本一整条视频,就在这儿被“切断”了。接着,你找到喷嚏结束后的那个帧,再点一下。好了,现在打喷嚏的那一小段,就被两道“切口”孤立出来了。它变成了一个独立的视频块儿。
接下来呢?换回你的“选择工具”(通常是鼠标箭头的样子,方便你选中东西),点击刚才被你切出来的那个尴尬段落。它会被高亮显示,告诉你:“嘿,你选中我了!”这时候,勇敢地按下键盘上的“Delete”键。嘭!那段视频就消失了。
注意了,这里有个小细节。不同的软件,甚至同一个软件的不同删除方式,效果可能不太一样。最常见的是两种:一种是直接删除,留个空白在那儿,后面视频往前补不上去,这就叫“留空删除”;另一种叫“波纹删除”(Ripple Delete),更智能一些,它在删除你选中的部分后,会自动把你后面所有的视频片段往前挪动,填补上你删除留下的空白,让你的视频保持连续。大多数时候,我们希望视频是连续的,所以“波纹删除”可能更常用。很多软件里,“波纹删除”是默认的删除方式,或者你按下特定的组合键(比如Ctrl+Delete或Shift+Delete)。这个得看你具体用的是什么软件,比如Adobe Premiere Pro、Final Cut Pro、DaVinci Resolve,还是剪映、CapCut等等,它们的快捷键和操作界面可能略有不同,但核心逻辑是相通的。
除了在中间“咔嚓咔嚓”地切,还有一种常见的删除不需要的部分的方法,是修剪或者叫裁剪(Trim)。这主要针对的是视频的开头和结尾。想象一下,你拍完一条视频,总是会有你按录制键之前的那一点点准备,或者按停止键之后的那一点点晃动。这些都是典型的“赘余”。
修剪的操作通常是在时间线上直接进行的。当你把鼠标放到一个视频片段的开头或者结尾时,鼠标指针会变成一个特殊的图标,通常是一个带有箭头的方括号或者一个伸缩的符号。这时候,你按住鼠标左键不放,然后往里拖动——往片段中间拖动,就是在剪掉开头或结尾的画面;往外拖动,就是在恢复你之前可能不小心多剪掉的部分。这种方式特别适合微调,比如你想让镜头从说话人的第一个字开始,或者在他说完最后一个字后立刻结束,修剪就显得非常方便和精准。你可以在时间线上直接看到你修剪了多少,甚至有些软件会在预览窗口同步显示修剪前后的画面,方便你决定在哪里停下。
我刚学剪辑那会儿,最常犯的错误就是舍不得删。总觉得“这段画面拍得挺好看的,虽然跟主题没啥关系,留着吧。”或者“这句话虽然说错了,但我也努力说了,别删了吧。”结果呢?整个视频拖沓得要死,观众看了开头就想关掉。后来是真血泪教训,逼自己狠下心来。现在我的信条是:一切不能直接服务于主题、不能推进叙事、不能吸引观众注意力的部分,都是不需要的部分,都得毫不留情地删除!
有的时候,你要删的不是一整段画面,而只是音频里的一声咳嗽,或者画面里的一个穿帮。这时候,如果你用的软件支持,可以考虑分离音频和视频轨道。把音频轨道上的那个噪音切出来单独删除,画面保留。或者反过来,如果只是画面有问题,声音没问题,你可以只删掉画面,保留声音,然后用另一段画面去覆盖那个空缺。
所以,视频剪辑怎么删除不要的部分,不是只有一个答案,它是一套组合拳。根据你要删除的内容的性质、位置以及你想达到的效果,你可以选择“分割再删除”,也可以选择“拖拽修剪”。甚至有时候,如果你要删除的只是画面上的一个小瑕疵,而不想影响整个片段的长度和声音,你可以考虑使用画面遮罩、模糊或者其他的后期处理手段,但这已经超出“删除”的范畴了。
对于初学者来说,掌握“刀片工具”进行分割,然后选中不需要的部分直接删除(最好是波纹删除),以及利用鼠标在时间线上直接修剪片段的头尾,这三招基本就能解决绝大多数的“减肥”问题。
记住,删除不需要的部分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操作,它更是剪辑思维的一部分。每一次的“删除”都是在帮你提炼你的视频,让它更精炼、更有力。别怕删多,很多时候,少即是多。把你那些啰嗦的开场、中间的冷场、结尾的无意义画面统统删除掉,你会发现你的视频瞬间“精神”了许多。
在实际操作中,你可能还会遇到一些情况。比如,你不确定这段要不要删,或者删了之后跟前面或后面的衔接会不会很生硬。这时候,别急着删,你可以先把这段禁用掉(很多软件有这个功能,让这段暂时不起作用,但还在那里),看看效果。如果禁用后感觉更好了,那就彻底删除;如果感觉不对劲,再把它启用回来。这就像是做手术前的模拟,给你一个反悔的机会。
还有一点,删除前最好养成习惯,仔细听、仔细看。有时候你以为要删的是声音,结果画面也有问题;有时候画面看起来没事,声音却录进了杂音。精准的判断是高效删除的前提。在时间线上放大来看(放大时间线通常是通过快捷键或者界面上的缩放条),可以帮助你找到更精确的分割点或修剪点,比如在两个词之间的呼吸停顿,或者一个动作完成的瞬间。
总之,视频剪辑怎么删除不要的部分,核心就是“找到它,切掉它,扔掉它”。工具是次要的,软件不同操作略有差异,但思路是一致的。最重要的是你得有双“火眼金睛”,能识别出那些“垃圾”;还得有颗“狠心”,毫不留情地把它们从你的作品里清除出去。不断地练,不断地删,你的剪辑水平自然就上去了。毕竟,剪辑,很大程度上就是做减法,减去那些多余的,留下那些最精彩的。
原创文章,作者:剪辑研究所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douyin766.com/180292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