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跟你讲,做我们这行的,最怕听到的几句话里,绝对有一句是:“这个镜头,能再慢一点吗?要那种特别丝滑的慢放。”
每次听到这话,我第一反应就是去看素材的原始帧率。25帧?30帧?完蛋。脑子里已经开始回响客户看到抽帧慢放时那种“你在逗我”的表情了。直接把速度降到50%,画面就开始一卡一卡的,跟PPT似的,别说美感了,简直就是一场视觉折磨。

就在这种绝望的时刻,PR剪辑光流法,这玩意儿,就像是Adobe塞给你的后悔药,或者说,一个偶尔灵验、偶尔坑爹的“时间魔法”。
它到底是个啥?
别整那些文绉绉的官方解释。你就把它想象成一个像素级的顶尖画师,而且是个脑补能力超强的画师。
当你的视频只有A帧和C帧,你想让它变慢,就得在中间无中生有地创造一个B帧出来。传统的“帧采样”或者“帧混合”,那都是糊弄事儿的。前者是把A帧复制一遍,傻愣愣地杵在那儿,造成卡顿;后者是把A帧和C帧叠在一起弄个半透明,画面是虚了,但动态模糊得一塌糊涂。
而光流法(Optical Flow),这哥们儿可就牛了。它会瞪大眼睛,一个像素一个像素地去分析A帧里那只鸟的脑袋在哪里,C帧里那只鸟的脑袋又飞到了哪里。然后,它会根据这个位移、形变、甚至光影的变化,极其“聪明”地计算、推演,最后“画”出一个全新的、理论上存在于A和C之间的B帧。这个B帧不是复制,不是混合,是凭空创造。
听起来是不是特别神?
在PR里操作起来,简单到让人觉得有点不真实。
你只需要把一段素材拖到时间线上,右键点击它,找到“速度/持续时间”,把速度调到你想要的慢速,比如50%或者更低。然后,关键的一步来了,在对话框的下面,找到“时间插值”,默认是“帧采样”,把它改成“光流法”。
点击确定。
然后……就没有然后了。你就等着吧。
时间线上那段素材上方会立马出现一条红色的线,告诉你:“大哥,我正在算,你别急。”这时候你的电脑风扇可能就开始狂转,CPU占用率飙升。如果你的素材长一点,复杂一点,分辨率高一点,那你甚至可以去泡杯咖啡,刷会儿手机,回来它可能还在那儿慢悠悠地“思考人生”。
这就是光流法的第一个代价:慢,极其考验机器性能的慢。它不是实时效果,必须经过渲染才能预览。
等那条红线终于变绿,你按下空格键。奇迹,就在此刻发生。
原本卡成狗的慢动作,突然之间,就变得如德芙巧克力般丝-滑-流-畅。人物的每一个细微动作,飘起的发丝,水面的涟漪,都像是用高速摄像机拍出来的一样,时间的流逝被优雅地拉伸,充满了电影感。
第一次成功使用光流法,那种感觉,真的,就像在废墟里捡到了宝。你会忍不住把那段视频来回播放,赞叹科技的伟大,甚至开始有点“飘”了,觉得天下没有你做不出的慢动作。
但是!
别高兴得太早。我说了,它是个“偶尔灵验”的魔法。当你以为掌握了终极奥义,开始在各种素材上滥用它的时候,翻车现场就来了。
光流法是把双刃剑,用好了是神器,用不好,它制造出的画面,比卡顿还要命,是一种精神污染级别的诡异。
什么时候它会“发疯”?
背景过于复杂 。比如,一个人走过一片随风摇曳的树林。光流法直接就懵了。它搞不清楚哪些像素是人,哪些是树叶,算出来的中间帧里,人的胳膊上可能就长出了“树枝”,背景的叶子会像有生命一样扭曲、变形,整个画面看起来像一锅煮沸的像素粥,糊成一坨,俗称“ 果冻效应 ”。
运动物体速度过快,或者有物体穿过画面 。一个快速挥动的手臂,在光流法的“脑补”下,可能会出现诡异的残影或者断裂。一辆车从镜头前横穿而过,车身和背景的交界处会产生非常明显的撕裂和扭曲,仿佛空间都被扰动了。
主体与背景分离不明显 。比如穿着绿色衣服的人走在草地上。光流算法的“眼睛”不好使,它分不清人和草,于是,人走路的时候,他身上的“像素”可能会被错误地粘连在草地上,而草地上的“像素”又可能被“带”到人身上,那画面,要多诡异有多诡异。
所以,想要用好PR剪辑光流法,你得像个老道的猎人,知道什么猎物能一枪命中,什么猎物碰都不能碰。
最适合它的场景,往往是那些背景相对纯净、或者运动轨迹简单可预测的镜头。比如,一个舞者在纯色背景前跳舞;一个产品在转台上360度旋转展示;一段天空云朵变化的延时摄影想要放得更慢。在这些地方,光流法简直就是神来之笔。
而对于那些手持拍摄的、镜头内外元素疯狂运动的、眼花缭乱的场景,我劝你,死了这条心。老老实实接受它无法完美慢放的现实,或者,想想别的创意手法。
这里还有个小技巧。有时候直接在主时间线上对一个长镜头使用光流法,如果里面有剪辑点,很容易出错。更稳妥的做法是,先把你需要处理的那一小段画面“嵌套”一下(右键 -> 嵌套),把它变成一个独立的、干净的序列,然后再对这个嵌套序列使用光流法。这样能极大地提高成功率,减少莫名其妙的错误。
说到底,PR剪辑光流法不是万能药,它是一个工具,一个需要你深入理解其脾性的工具。它考验的不是你的操作有多快,而是你的判断力。你得在按下那个选项之前,就预判到结果。
用好了,它能让你化腐朽为神奇,把普通的素材变成惊艳的艺术品;用砸了,它就是一场像素灾难,一个让你在客户面前无地自容的笑话。而这其中的分寸拿捏,恰恰就是专业剪辑师和普通玩家之间的区别所在。
原创文章,作者:剪辑研究所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douyin766.com/180288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