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跟你讲,剪辑视频怎么把自己的声音加进去这事儿,说难不难,说简单吧,一不小心就翻车。声音,那可是视频的灵魂啊!画面再美,声音要是那种空旷、遥远,还带着“嗡嗡”电流声的感觉,完了,整个视频的质感直接掉到地心。
别问我怎么知道的,问就是我踩过的坑,比我走过的路还多。

一开始,我也图省事。直接用笔记本电脑的麦克风,对着屏幕就开始激情演说。结果呢?导出来一听,我的天,那声音听起来就像我被关在一个铁皮罐头里,外面还有台拖拉机在开。风扇的呼呼声、键盘的敲击声,声声入耳,唯独我自己的声音,又小又扁,毫无生气。
后来学聪明了点,用手机录。嘿,是比电脑强点,但还是不行。那种“电话音”的质感,懂吧?特别干,特别薄,跟视频画面完全是两个世界的人。
所以,咱们今天就来盘一盘,怎么才能把自己的声音,舒舒服服、清清楚楚地放进你的视频里,让它听起来,就像在你耳边说话一样。
第一步,也是最重要的一步:别在剪辑软件里直接录音!
我知道,像剪映、PR这些软件,都提供了一个“录音”按钮,看起来很方便,点一下就能说。信我,别碰它。为什么?因为你失去了对声音最根本的控制权。在那种环境下录出来的声音,后期处理的空间极小,基本上就是“录成啥样就是啥样”。
正确的思路是:录音和剪辑,彻底分开。我们先要得到一条干干净净、质量上乘的音频文件,然后再把它像“贴图”一样,贴到视频的音轨上。
第二步:搞定你的录音“战场”和“武器”
声音这玩意儿,环境比设备有时候还重要。
关于环境:
你不需要什么专业的录音棚。你只需要一个……衣柜。对,你没听错,就是塞满衣服的衣柜。打开衣柜门,把麦克风放进去,人凑在前面说。衣服是天然的吸音材料,能最大程度地减少房间里的回音和混响。你录出来的声音会非常“干”,非常“实”。这听起来有点滑稽,但效果,谁用谁知道。
如果没有衣柜,那就找个小点的房间,周围多堆点枕头、被子、窗帘拉上。核心思想就一个:让声音发出去后,别让它再弹回来。
关于“武器”——麦克风:
这玩意儿丰俭由人,但绝对是笔值得的投资。
入门级神装:USB电容麦克风 。比如大名鼎鼎的 Blue Yeti(雪怪) 或者 Rode NT-USB 。不用搞什么声卡、幻象电源那么复杂,一根USB线插电脑上,直接就能用。音质比你手机、电脑的麦克风,那简直是飞跃性的提升。录出来的人声饱满、细节丰富。这是性价比最高的选择,没有之一。
灵巧型选手:领夹麦克风(小蜜蜂) 。如果你拍视频的时候需要走来走去,或者不希望一个大大的麦克风出现在画面里,领夹麦就派上用场了。几十块到几百块的都有,直接夹在衣领上,声音离得近,效果也相当不错。
终极劝退: 千万别用那种带麦的游戏耳机。那玩意儿是为了语音通话设计的,频响范围很窄,录出来的人声会很怪。
第三步:用专业的态度,录制你的声音
好了,环境和设备都有了,怎么录?
你需要一个录音软件。我强烈推荐一个免费、开源、功能强大到离谱的软件——Audacity。
别看它界面有点老旧,但它在音频处理界的地位,就相当于Office里的Word。
打开Audacity,选择你刚才插上的USB麦克风作为输入设备。然后,深呼吸,开始你的表演。
几个录音小技巧,拿走不谢:
- 写稿子! 除非你是脱口秀天才,否则即兴发挥很容易出现“呃”、“啊”、“那个”之类的口头禅,听起来非常不专业。把要说的内容写下来,哪怕只是个大纲。
- 保持距离。 嘴巴离麦克风大概一拳到两拳的距离。太近了会有“喷麦”的爆破音(就是你说‘不’‘怕’这种字眼时,气流冲击麦克风发出的“噗噗”声),太远了声音又会小。可以买个 防喷罩 ,几十块钱,能解决大问题。
- 带着感情念。 想象一下你正在跟一个朋友聊天,而不是在读一篇课文。你的语气、停顿、节奏,都是你声音的魅力所在。
- 分段录制。 一口气录完一大段,说错了就得重来,压力山大。不如录一两句,停一下,检查一下。错了?删掉重录这一句就行。Audacity操作起来非常方便。
- “打板”是个好习惯。 在正式开始录每一段之前,你可以对着麦克风用力拍一下手。这个动作会在音频波形上留下一个非常明显的“尖峰”。等你后面把音频和视频对齐的时候,找到视频里你拍手的那个画面,再找到音频里这个“尖峰”,对上就行了。专业电影拍摄也是这么干的,我们这叫“土法炼钢”。
第四步:给你的声音“化妆”和“穿衣”
录完的原始音频,我们称之为“干声”。它可能还有一点点细微的底噪。现在,就是Audacity大显身手的时候了。
最常用的两个功能:
- 降噪(Noise Reduction): 先选中一段你没说话时的空白音轨(这就是环境噪音样本),然后让软件分析它,最后对整个音轨执行降噪。瞬间,世界就清净了。
- 均衡(EQ)和压缩(Compressor): 这俩稍微进阶一点。简单来说,均衡可以调整你声音的特定频率,比如让低音更浑厚,高音更清晰。压缩则是让你的声音整体听起来更平稳,不会忽大忽小。
处理完后,从Audacity里导出,格式选WAV(无损,质量最好)或者高质量的MP3。
现在,你手上就有了一条完美的、处理过的、随时可以使用的人声素材。
最后一步:合成!让声音与画面共舞
打开你的剪辑软件(剪映、PR、Final Cut都行),把你的视频素材拖进去,然后,把你刚刚导出的那条WAV音频文件,也拖进去,放在视频轨道的下方。
现在,音轨和视频轨是分开的。
- 对齐。 还记得我们之前说的“拍手”吗?找到画面和声音波形的那个“尖峰”,把它们对齐。或者,你就听着你自己的声音,看着画面里的口型,像玩拼图一样,慢慢移动音频块,直到口型和声音完全同步。这需要一点耐心。
- 精剪。 你可以把音频里说错的、停顿太长的地方剪掉,同时,也把视频里对应的部分剪掉。这就是音画同步剪辑。
- 混音。 如果你的视频还有背景音乐(BGM),记住一个黄金法则: 有人说话时,BGM音量必须降下去! 降到大概-18到-25分贝,若有若无就行。当你不说话,只有画面时,再把BGM的音量提上来。这样一来,整个视频的听感层次就出来了。
走完这整个流程,你再听听你的视频。
是不是感觉完全不一样了?你的声音,不再是那个尴尬的“附属品”,而是成为了引领观众情绪、传递信息的强大武器。它清晰、饱满,充满了你的个人特质。
这就是把自己的声音加进去的真正奥义。它不是一个简单的“点击录音”按钮,而是一个创造的过程,一个给你作品注入灵魂的过程。去试试吧,当你的声音完美地融入你的画面时,那种成就感,无与伦比。
原创文章,作者:剪辑研究所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douyin766.com/180271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