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实话,刚开始接触图片剪辑这玩意儿,我脑子里就是一团浆糊。总觉得那是大神们才玩儿得转的事儿,得会Photoshop,得懂各种专业名词,像“图层”、“蒙版”、“曲线”啥的,听着就头大。可生活里,你老避着它又不行。发个朋友圈,总想让照片看起来更“哇塞”一点;给家里娃拍的照片,背景里总有那么点碍眼的东西;想给爸妈做个电子相册,几张图拼一起总比单张看着热闹……这些个小需求,逼着你不得不跟图片剪辑打点交道。
其实,哪有那么玄乎啊!我摸爬滚打这么些年,从手机自带功能到电脑上的专业软件,一路走来,发现图片剪辑这事儿,真没那么难,特别是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,那些日常需求,简直小菜一碟。

先说工具吧,这就跟做饭一样,得有锅碗瓢盆。图片剪辑的“家伙事儿”分好几类,看你在哪儿折腾。
手机党福音!你手机相册里那个自带的“编辑”按钮,别小看它!最基础的裁剪、旋转、镜面翻转,简单调色(比如调整亮度、对比度、饱和度),甚至加个文字、打个马赛克,它基本都能应付。我好多照片,随手在相册里点两下就发出去了,效果也不赖。
嫌自带的太素?那APP海洋里随便捞几个,就能让你玩儿翻天。美图秀秀,这个基本人手一个吧?磨皮瘦脸大长腿,各种花式滤镜、贴纸、文字模板,傻瓜式操作,图片剪辑小白入门首选。虽然有时候效果有点“夸张”,但玩儿嘛,开心就好。再专业一点的有Snapseed,谷歌出品,功能强大而且免费,调色工具很细致,局部调整、修复画笔都好用,能做出一些蛮有质感的照片。VSCO,玩儿胶片滤镜的都知道它,预设滤镜很有调调,但有些好看的要付费,而且操作界面对我这种粗线条的人来说,刚开始有点摸不着头脑。还有很多小众的APP,各有各的特色,比如黄油相机专注加文字,Facetune偏向人像精修。你就根据自己的需求,下一个试试呗,反正大都不占啥空间。
转移到电脑上呢?这玩意儿就更专业了。 Adobe家的两大巨头:Photoshop(PS)和Lightroom(LR)。PS,那绝对是图片剪辑里的瑞士军刀,无所不能。从简单的裁剪、调色,到复杂的抠图、合成、修瑕疵、滤镜特效,只要你想得到,它基本都能做到。但门槛也高,界面密密麻麻的功能按钮,各种快捷键,刚上手真的容易劝退。我当初学PS,就是一点点啃教程,先学会最基础的打开保存,然后学裁剪、调色,再学怎么P掉照片里的杂物。每次学会一个小技巧,都高兴半天。LR呢,它更像一个照片管理和后期处理的专业工具,特别适合处理大量的照片。它的调色功能非常强大,亮度、对比度、饱和度、HSL、曲线……各种参数拉一拉,照片的色彩和影调立马就不一样了。而且它是非破坏性编辑,你随便怎么调,原图都不会被改动。对于摄影爱好者来说,LR简直是必备。
当然,电脑上也有简单点的。Windows自带的“画图”,虽然功能简陋,但裁剪、缩放、旋转、加文字这种最最基础的操作还是能做的。Mac上的“预览”,功能比画图强点,也能做些基本的调色和标记。如果不想装软件,网上也有很多在线图片剪辑网站,比如Photopea(号称网页版PS),Fotor,Canva(更偏向设计),打开网页就能用,应急的时候挺方便。
说了这么多工具,那我们到底能用它们干点啥呢?最最常用的几个图片剪辑操作,简直是日常救星!
第一个,裁剪。别小看它!一张照片拍糊了,可能是构图有问题。把旁边多余的背景裁剪掉,主体人物放大一点,或者换个裁剪比例,比如把原本横版的风景照,裁剪成正方形或者竖版,放到不同的社交平台,感觉完全不一样。有时候,画面里某个角落特别吸引人,大胆把它裁剪出来,单独成为一张图,反而更有张力。这步操作,其实就是在给你的照片重新“构图”,甚至“说话”。
第二个,调色。这个,我觉得是图片剪辑里最能体现个人风格的地方。照片拍出来,受到光线、天气、设备影响,颜色可能太平淡、偏暗、偏黄或者偏蓝。这时候,调色就派上用场了。拉高一点亮度或曝光,让画面亮起来;增加点对比度,让照片看起来更“精神”,有层次感;饱和度决定了颜色的鲜艳程度,觉得颜色不够浓郁就加点,但别太过,不然画面会显得很假很“塑料”。如果照片颜色整体偏色,比如阴天拍的偏蓝,或者室内灯光偏黄,可以用白平衡来校正。更高级一点,可以调整曲线或者HSL,精细控制照片的影调和特定颜色。调色这东西,没有标准答案,全凭感觉和你想表达的情绪。同样一张照片,暖色调可以很温馨,冷色调可能显得沉静。多试试,找到你喜欢的“味道”。
第三个,滤镜。懒人福音!一键套用,瞬间给照片换个气质。各种电影风、复古风、日系小清新、暗调冷郁风……滤镜就像是给照片穿上不同风格的衣服。但要注意,滤镜不是万能的,有时候直接套用会显得不自然。我的习惯是,先找个大致喜欢的滤镜,然后稍微调整一下它的强度,再根据照片本身的情况,手动调整亮度、对比度等参数,让它更贴合照片,而不是生硬地覆盖上去。
第四个,修瑕疵/P掉碍眼的东西。拍合影,旁边突然闯入一个陌生人?拍风景,画面里有个怎么都避不开的垃圾桶?这时候,“修复画笔”或者“图章工具”就派上用场了。它的原理大概就是复制照片周围的像素,覆盖到你想去掉的地方。操作起来嘛,有时候很顺利,点两下就没了;有时候就非常抓狂,怎么涂都有痕迹,需要一点点耐心和细致的操作。当然,更高级的抠图换背景,那就需要更专业的软件和技术了,那个是另一个层面的东西了。
第五个,加文字、贴纸、边框、做拼图。这些功能相对简单,大部分图片剪辑软件都提供现成的模板和素材。加个文字说明当时的心情,用贴纸增加点趣味性,加个边框让照片看起来更完整,或者把好几张照片拼在一起讲个小故事。这些都能让你的图片内容更丰富,更有表现力。
聊了这么多功能,最后想说说我的体会。图片剪辑不是非得变成专业摄影师或设计师才能做的事儿。它就是我们生活里,让照片变得更好看、更能传达信息的一个小帮手。别一开始就想着一步登天,从最简单的裁剪、调色开始就好。手机里那个自带的相册编辑,就是你的第一站。先去玩儿转它,你会发现,原来修图没那么遥远。
而且啊,图片剪辑这事儿,很大程度上是在培养你的审美。你调来调去,看来看去,慢慢就知道什么样的亮度、对比度看起来舒服,什么样的颜色搭配好看,什么样的构图更有冲击力。这个过程挺有意思的,有点像在跟照片对话,一点点打磨,直到它变成你想要的样子。
当然,有时候也会遇到挫败。比如P了半天,发现还没原图自然;或者想抠个图,结果边缘毛毛糙糙像狗啃的。没关系,这都是正常的。多尝试,多摸索,看看别人的修图作品,学学他们的思路。重要的是享受这个过程,享受把一张普通的照片,通过自己的双手,变得不一样的乐趣。
所以,别再问怎么图片剪辑了,手机拿起来,或者打开电脑,随便找张照片,就从裁剪、调色开始试试吧。行动,永远是最好的老师。去修出你自己的风格,让你的照片开口说话!
原创文章,作者:剪辑研究所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douyin766.com/179018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