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起au如何剪辑,哎呀,这可真是一段挺有意思的旅程。一开始,我跟大多数人一样,觉得这玩意儿(Adobe Audition,大家爱叫它AU)界面密密麻麻的,各种按钮、波形图看得人眼晕,活脱脱像个高科技的飞机驾驶舱,心想:“我这点儿三脚猫的录音水平,能驾驭得了它吗?”
可生活总得有点折腾,不是吗?尤其是当你尝试去记录点什么,或者想给自己的小视频、播客加点声音进去的时候,你会发现,原始录音那叫一个“朴素”——要么有杂音,要么声音忽大忽小,要么一段话中间夹杂着尴尬的沉默或者清嗓子声。这时候,你就知道,哎,是时候请AU这位“声音魔法师”出场了。

我的音频剪辑之路,大概就是从处理那些“不能见人”的原始素材开始的。第一次打开AU,真是两眼一抹黑。但硬着头皮摸索,你会发现,其实没想象中那么玄乎。
最最基础,也是你绝对绕不开的就是“导入”和“剪切”。把你的音频文件拖拽进去,AU会给你呈现出那条像心电图一样的波形图。哇塞,声音原来是长这个样子的!高的地方是声音大,低的地方是声音小,中间平的部分,嗯,那就是没声儿呗。
剪切,就像拿着一把手术刀。你要把多余的部分——比如录音前的准备声、录音后的闲聊、或者中间某个口误——毫不留情地切掉。在波形图上看,选中你想删除的区域,按下删除键,唰!它就消失了。这过程吧,刚开始有点小心翼翼,生怕剪错了地方,破坏了原本流畅的语流。但练得多了,就能像快刀手一样精准下刀。有时候,一段话中间有停顿太长了,也得把它剪短点,让节奏更紧凑。记住,好的au如何剪辑,首先得是个“剪子手”。复制、粘贴也类似,把一段你觉得不错的声音复制下来,粘贴到别的地方,或者把同一段声音重复播放,玩出点花样。
除了剪,还得“清”。咱们平时录音的环境,哪有那么理想?总会有各种各样的噪音,空调声、电脑风扇声、外面的车声、甚至衣服摩擦的声音。AU的降噪功能,简直是“救命稻草”。它有个叫“噪声消除(处理)”或者“降噪(处理)”的效果器。原理大概是先“学习”一下你音频里的噪音是什么样的(找一段只有噪音没有说话声的地方),然后它就能帮你把这些学到的噪音从整个音频里“滤”掉。但这玩意儿不能太贪心,降得太狠,人声听起来就不自然了,像在水下说话或者变成了机器人。得找到一个平衡点,既去除了大部分噪音,又保留了声音的“原汁原味”。这个度,是靠耳朵听出来的,也是靠多试几次摸索出来的。
然后是音量调整。有时候你说话声小了,背景音乐声大了,或者两个人对话,一个声音洪亮一个声音蚊子叫。这就需要调整不同部分、不同轨道的音量。你可以直接拖动波形图上的增益线来升高或降低整体音量,也可以选中某个区域单独调整。更常用的是用“包络线”来做音量调整,就像给声音画一条曲线,声音在哪里应该大,在哪里应该小,在哪里慢慢变大(淡入),在哪里慢慢变小(淡出),都可以精细控制。这个功能在给视频配音或者制作广播剧的时候特别有用,能让声音听起来更自然,更有层次感。想象一下,一段舒缓的背景音乐,在人声出现的时候音量自动降低,人声结束后再慢慢升起来,这种感觉,多好!
AU的强大之处,很大一部分体现在它的多轨编辑模式。单轨剪辑适合处理单个音频文件,但如果你要做播客、配乐、混音,就必须用到多轨。在多轨视图里,你可以把人声放在一个轨道,背景音乐放另一个轨道,音效再放一个轨道,就像搭积木一样,把各种声音素材放在不同的“层”上。然后,你可以在这个多轨界面里随意拖动音频块来对齐时间点,调整每个轨道的音量平衡,添加各种效果器。比如,你可以给人声轨道加个均衡器(EQ),让声音听起来更亮堂或者更浑厚;给背景音乐加个混响,让它听起来更有空间感;甚至给某个特定的音效加个失真效果,让它听起来更特别。多轨编辑让声音有了无限的组合可能,你可以创造出非常丰富的听觉体验。但同时,这也意味着你需要更高的耐心和更强的耳朵,去听这些声音叠加在一起是不是和谐。
均衡器(EQ)这东西,刚开始听着挺专业的,什么高频、中频、低频。但玩儿多了你就发现,它其实就像是声音的“调味品”。你想让人声听起来清晰、有穿透力,就可能需要提升一点高频;如果想让声音显得更温暖、更饱满,可以试试提升一点中低频。但同样,乱调一通声音可能就废了,听起来像蒙在被子里或者尖锐刺耳。所以,EQ的使用,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你的耳朵和对声音的理解。多听听好的音频作品,感受它们的声音特点,然后尝试用EQ去模仿、去塑造,这是个漫长但有趣的学习过程。
还有些AU里的其他“小”功能,用好了也能事半功倍。比如“静音/删除选区(保留时间)”,这比直接删除好,它能在去掉你不要的声音的同时,保留住这段时间的空白,不至于让后面的音频猛地往前冲,打乱了节奏。还有“插入静音”,在你需要某个地方留白思考或者做过渡时,插入一段静音比直接剪开方便多了。AU还支持各种插件,你可以安装第三方的效果器,进一步扩展它的能力。
折腾了半天,辛辛苦苦把音频剪辑、处理好了,最后一步就是导出。选择合适的格式(MP3、WAV等),设置好采样率、比特率等参数。这些参数的选择取决于你的用途,比如做播客上传平台,通常MP3格式就够了;如果是做音乐或者对音质要求很高,WAV格式可能是更好的选择。别小看这最后一步,参数没选对,之前所有的努力可能就打折扣了。
总的来说,au如何剪辑,真不是三言两语能讲完的。它不光是个技术活,更是个耐心活、耳朵活。你得有足够的耐心去听素材,去一点点清理、修剪、调整;你得有双够用的耳朵,去辨别噪音、去感受声音的平衡、去判断效果器的使用是不是恰当。刚开始可能会觉得枯燥,但当你把一段杂乱无章的录音,通过自己的手变成了一段流畅、清晰、甚至带点儿艺术感的音频作品时,那种成就感,嘿,绝了!
别怕它的复杂界面,别怕那些听起来高大上的专业术语。AU说到底,就是个工具,一个帮助你把脑子里的声音想法变成现实的工具。上手了最基础的导入、剪切、音量调整和简单的降噪,你就算入了门。剩下的,就是不断地去听、去尝试、去摸索。每一次的音频剪辑,都是一次新的学习,一次新的声音冒险。拿出你的素材,打开AU,开始动手吧。声音的世界,远比你想象的要精彩。
原创文章,作者:剪辑研究所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douyin766.com/178969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