电脑上做剪辑,说白了,就是把你七零八落的素材——那些从手机里、相机里倒出来的视频文件、照片,甚至音频——全都扔进一个软件里,然后像玩拼图一样,把它们重新排列组合,去掉不要的,加上想要的,最终变成一个有头有尾、能讲点啥、或者至少看起来不那么业余的玩意儿。
那第一步是啥?当然是得有趁手的家伙事儿啊!软件!市面上的剪辑软件多得去了,眼花缭乱。刚开始谁懂那么多啊?可能就听人说哪个火就用哪个。比如Adobe Premiere Pro (PR),这玩意儿是行业大佬级别的,功能强到没边儿,但刚上手?那界面密密麻麻的,跟开飞机似的,我第一次打开,直接懵圈了,鼠标悬停半天,不知道点哪里。但它确实是牛,调色、音频处理、特效,啥都能干,而且跟Adobe全家桶(Photoshop, After Effects啥的)联动贼方便。不过,它得花钱,而且对电脑配置要求不低,老机器可能跑起来吭哧吭哧的,卡得你想砸电脑。

然后是DaVinci Resolve (达芬奇),这货以前是玩专业调色的,后来牛逼了,把剪辑、音频、特效啥的全集成了,而且!它有免费版本!免费版本功能就够一般人用很久了,专业版也就一些更高级的功能和更高的分辨率支持。达芬奇的调色那是真没话说,业界顶尖。它的剪辑界面跟PR有点像,但思路可能略有不同。哦对了,它的节点式特效和调色,一开始看可能有点头疼,像搭电路板,但理解了会发现非常灵活强大。它也吃配置,尤其是显卡,显卡不好,等着看PPT吧。
还有像Final Cut Pro (FCP),这个是苹果Mac用户的专属,Win系统没法用。FCP在Mac上跑得那叫一个流畅,用了磁性时间线的概念,剪辑起来据说很顺手,跟PR那种轨道式的不太一样。听说很多YouTuber喜欢用它。如果你是Mac用户,这个是绕不过去的选项。
近两年还火起来一个叫CapCut (剪映专业版)的,手机上玩剪映的肯定知道。这玩意儿出了PC版,功能虽然没PR、达芬奇那么丧心病业的强大,但对于新手或者做短视频来说,完全够了!界面简洁,操作逻辑非常友好,很多特效、模板、音频、素材都是内置的,方便得不行。而且很多手机上的智能功能(比如自动识别字幕)它也有。最关键的是,它免费,而且对电脑配置相对友好一些。
所以选哪个?别问我哪个最好,这没标准答案!得看你的电脑是啥系统、配置咋样、你打算剪啥样的视频、你愿意花多少钱、以及——哪个的操作逻辑你用着最顺手!很多人一开始都是找个免费的或者听说简单的先试试,比如CapCut PC,或者达芬奇免费版。摸索一阵,知道自己需要啥了,再决定要不要升级,或者换更专业的。
软件装好了,打开一看,是不是有点晕?别急,都是从懵逼过来的。通常你打开软件,会看到几个主要区域:素材库(或者叫项目窗口),你把拍的视频、音频、图片都扔进去的地方;预览窗口,给你看素材或者时间线上的视频长啥样的地方;最重要的,时间线 (Timeline)!这就是你真正干活儿的“工位”了,你的素材会像积木一样,按照时间顺序在上面排列,你所有的剪切、拼接、加音乐、加字幕啥的,都是在时间线上完成的。还有各种工具栏和面板,放着各种剪辑工具、特效、调色选项啥的。
那怎么开始剪呢?先把你的素材导入素材库里。拖进去,或者用软件自带的导入功能。然后,把需要的素材从素材库拖到时间线上。这时候你会看到你的视频片段在时间线上排成一溜儿了。
接下来就是“下刀”的时候了!这才是剪辑的灵魂所在。你要看一遍你的素材,找到你想要的部分,把不要的前面和后面剪掉。这个操作通常用一个叫“剪刀工具”或者“剃刀工具”的东西来完成。在时间线上,把你不需要的片段剪断,然后选中它,按Delete键,删掉!就这么简单粗暴,但也非常关键。好的剪辑师,很大一部分功力就在于知道哪里该剪,哪里不该剪,哪里留长一点,哪里快速切过。这跟节奏感有关。剪辑不是简单地把所有东西堆在一起,是要找到视频的节奏,让观众看得舒服,或者刺激,或者伤感,看你想表达啥。
剪切完那些无用的边角料,把你需要的片段按照你想呈现的故事顺序,在时间线上排列好。可能一段视频后面接一张图片,图片后面又接一段音频解说。这就是剪辑的基本结构。时间线上通常有很多轨道 (Track),比如视频轨道(放视频和图片)、音频轨道(放音乐、人声、音效)、字幕轨道等等。你可以把不同类型的素材放在不同的轨道上,它们会叠加在一起显示。
光有画面还不行,声音太重要了!一段好的视频,声音能占一半功劳。你需要给你的视频配上背景音乐。去哪儿找音乐?有很多无版权的音乐平台(小心侵权!)。把选好的音乐文件导入素材库,然后拖到时间线的音频轨道上。背景音乐的音量要注意,别压过人声,也别太小没存在感。软件里都有音频调节的功能。有时候你原片里的环境音可能有噪音,也得想办法降噪或者剪掉。音效也很重要,比如开关门声、打字声、转场声,加点音效会让视频更生动。
接下来是字幕。很多视频都需要字幕,尤其是讲课的、采访的、或者给听障人士看的。有些软件有自动识别字幕的功能,比如CapCut PC,识别出来再人工修改一下,能省不少事。没有自动识别的,你就得手动一句一句听,然后打出来,放到时间线上对应的位置。字幕的字体、大小、颜色、位置也都能调。
转场 (Transition)和特效 (Effect)。这是让视频看起来更花哨的东西。转场就是两个片段连接处加个动画,比如淡入淡出、推拉、闪白啥的。新手容易滥用各种转场,花里胡哨的,反而让视频看起来很乱。通常转场用得越少越好,自然硬切(直接从一个片段跳到下一个)是最常用的,也是最不容易出错的。特效嘛,就更多了,滤镜、模糊、颗粒感、分屏…… 很多特效是为了烘托气氛或者解决问题(比如给脸打码),同样,用得适度才好。
调色 (Color Correction / Color Grading)。这个是进阶操作了,但也很关键。原始视频的颜色可能偏黄、偏蓝,或者对比度不够。调色就是把它调整到正常或者你想要的风格。颜色校正 (Color Correction)是把颜色调准,让白色真是白色,黑色真是黑色,肤色看起来自然。颜色分级 (Color Grading)是在此基础上加入风格,比如让画面看起来像电影、复古、小清新等等。达芬奇在这方面特别强。PR也有很不错的调色工具,比如Lumetri Color。调色是个大学问,需要多看多练,对颜色有感觉。
当你把所有的片段都剪切好,排列好,配上音乐,加了字幕,调了色,加了必要的特效,整个视频在时间线上看着差不多了,就可以进行最后的步骤了——导出 (Export)!这是把你在软件里编辑好的时间线,生成一个独立的视频文件的过程。导出的时候有很多参数要设置,比如分辨率(1080p、4K啥的)、帧率(24帧、30帧、60帧)、编码格式(H.264、H.265啥的)、比特率等等。这些参数决定了你导出的视频的清晰度和文件大小。清晰度越高,文件越大,导出时间越长。如果是上传到网上平台,通常平台都有推荐的导出设置,照着来就行。选好参数,点导出,然后等着电脑吭哧吭哧地把视频“渲染”出来。这个过程可能很漫长,取决于你的视频长度、复杂度、电脑配置。
整个剪辑过程,不是线性的,不是说你一步一步走下来就行了。你可能剪着剪着发现音乐不对劲,回去换音乐;换了音乐发现节奏不对了,又得重新剪切;或者颜色怎么调都不对,特效加了显得很蠢,又得撤销。这是一个不断尝试、修改、推翻、重来的过程。需要耐心,非常需要耐心!
一开始学剪辑,别想着一步到位剪出大片。先从简单的来,把拍的旅游视频、生活片段剪一剪,熟悉软件的基本操作:导入、剪切、排列、加音乐、加字幕、导出。这些是地基。地基打好了,再去学更高级的调色、特效、音频处理啥的。
别怕弄坏,大胆去摸索!软件都有撤销功能(Ctrl+Z 或者 Cmd+Z,记牢它!),错了撤销就行。多看看网上的教程,B站上、YouTube上一大堆。跟着别人的教程,一步一步模仿着做一遍,比自己瞎琢磨效率高多了。
最重要的是,多练!剪辑是个技术活儿,更是个感觉活儿。技术可以学,感觉得靠经验积累。剪得多了,自然就知道怎么剪更流畅,怎么配乐更有感觉,怎么调色更好看。
所以啊,“电脑上怎么做剪辑”这个问题,答案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的。它需要你有一台还凑合的电脑,选一个合适的软件,然后,就是漫长而有趣的学习、摸索、实践过程。拿起你的鼠标,去剪吧!你的第一个视频作品,可能不完美,但那是你的开始!而所有的大师,不都是从菜鸟开始的嘛。加油!
原创文章,作者:剪辑研究所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douyin766.com/178540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