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事儿吧,真上手才知道没那么玄乎,但门道也挺多。最基础的,就是纯色背景。别小看它,用好了干净利落,传递信息效率高。比如,你想让观众注意力百分百集中在屏幕中间那个人身上,或者突出一段重要的文字信息,一个纯净的背景,比如淡蓝、深灰、甚至是亮眼的黄,配上合适的字体颜色,效果立竿见影。颜色嘛,得讲究点心理学,暖色调能让人兴奋,冷色调显得冷静专业,中性色则比较稳妥。这不是随便抓个颜色往上一丢就完事儿的,得和你视频的主题、你想表达的情绪搭调。有时候,一个简单的纯黑或纯白,反而能营造出独特的艺术感或高级感。
再来点高级感的?试试模糊背景。这招用得最普遍,因为它能瞬间提升你画面的层次感,让前景的人物或物体“跳”出来。拍人像视频的时候,如果背景杂乱或者你想营造那种电影镜头里浅景深的效果,后期给背景加个模糊效果简直是神来之笔。常见的视频编辑软件里都有这个功能,像高斯模糊啦、动感模糊啦,参数调一调,那种虚实对比的画面感一下就出来了。但注意,别模糊过了头,变成一坨色块,那就适得其反了。得留点背景的形状和色彩信息,让观众知道那是个啥,只是看不清细节,才能有那种“虽远尤近”的空间感。

然后就是素材叠加,拿图片或者一段视频当背景。这玩法可就多了去了!你可以找一张高质量的风景图、一个动态的星空视频、一段抽象的光影动画,或者干脆是你自己拍的一些片段,往主画面的后面一放。这招特别适合做一些解说类、知识分享类的视频,或者那种vlog的开头和转场。选的背景素材一定要跟你的内容相关,或者至少在氛围感上能给你加分。比如讲科技的,弄个蓝色调的电路板纹理或数据流动的动效做背景;讲旅行的,直接把你在当地拍的空镜头放上去。叠加进去后,你可能还需要调整背景素材的透明度、亮度、对比度,甚至加个蒙版,让它和前景更好地融合,避免喧宾夺主。有时候,背景素材的声音也得处理一下,要么静音,要么降低音量到若有若无,免得干扰主体的声音。
啊,对了,还有个大招,绿幕!或者叫抠像。这个是视频剪辑里非常重要的一个技术。你对着一块纯绿(或者纯蓝)的布景拍,后期就能把这块绿色“抠”掉,然后换成任何你想要的背景!想象一下,你坐在家里沙发上,通过绿幕,却能出现在巴黎铁塔下、外太空、古代战场… 想去哪儿就去哪儿!这个技术对拍摄环境有一定要求,光线要均匀,衣服颜色不能跟绿幕一样,不然就得变成“隐形人”了。而且,抠像本身也是个技术活,边缘处理、溢色抑制,都需要耐心和技巧。但这扇门一旦打开,你的视频创意就插上了翅膀。你可以用它做特效,做虚拟演播室,甚至拍出一些现实中根本不可能实现的场景。当然,抠像后的背景素材选择就更重要了,得考虑透视关系、光影方向,让前景的人物跟新背景看起来是“长”在一起的,而不是P上去的。
除了这些大方向,还有一些细节也能丰富你的背景。比如在纯色或模糊背景上加一些装饰元素:飘动的粒子、缓缓移动的线条、一些图标或者简单的动画。这些小玩意儿虽然不起眼,但能让你的画面立刻生动起来,没那么单调。你还可以给背景加滤镜或者调色,让它的颜色风格跟前景统一,或者故意形成对比,制造视觉冲击。甚至可以给背景做一些简单的动画,比如缩放、平移,让整个画面“动”起来,增加活力。
选择什么样的背景,最终还是要回到你的视频内容和你想传达的感觉上。不是越复杂越好。有时候,一个简洁的背景更能突出主题;有时候,一个精心挑选、层层叠加的背景才能营造出你想要的那种氛围感。多试试不同的方法,看看哪种最适合你的视频。别怕折腾,这视频剪辑啊,尤其是背景这块,就是个不断尝试、不断优化的过程。看别人怎么做,自己动手去模仿、去创新。慢慢地,你就能找到属于你自己的那套“背景哲学”了。记住,好的背景,是让你的视频锦上添花,而不是分散注意力或者显得突兀。它应该悄无声息地为你服务,烘托气氛,突出主角。这才是剪辑视频里,背景的真正意义所在。
原创文章,作者:剪辑研究所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douyin766.com/178908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