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R音频剪辑秘籍:告别杂音烦恼,小白也能调出高级感声音!

每次审片,最让我血压飙升的,不是什么穿帮镜头,也不是调色没调到位,而是那该死的音频。真的,画面再怎么电影感,调色盘给你拉出花来,只要那声音一出来——“滋啦…嗡嗡…忽大忽小”,完了,整个片子直接拉胯,瞬间从院线大片沦为街边小作坊DV作品。观众的耳朵比眼睛挑剔多了,信我。

很多人,尤其是刚摸剪辑的,眼里只有画面。时间线上,视频轨道V1、V2、V3叠得比山高,音频轨道A1、A2、A3上呢?就那么孤零零几条波形,跟心电图似的,还快拉平了。这就是最大的误区。PR音频剪辑,这玩意儿根本就不是什么“辅助”,它是跟画面平起平坐,甚至有时候能决定你片子生死的关键。

pr音频剪辑

别跟我扯什么“我设备不好,收音就这样”。屁话。现在谁还不是拿着手机就开拍了?现场环境音、空调风扇声、莫名其妙的电流声,这些都是“原罪”,但PR就是你的“救赎”。你得学会怎么去“忏悔”,怎么去“救赎”你那条先天不足的音频。

咱们直接来点干的,不绕弯子。

拿到素材,我第一件事不是看画面,是戴上耳机,把音频轨道拉到最大,闭着眼听。听什么?听问题。是底噪太大?还是人声太小?或者是有几声突兀的巨响?先诊断,后下药。

然后,打开你的“效果”面板。这里面琳琅满目,跟个中药铺似的,但你常用的,其实就那几味“主药”。

首当其冲,就是降噪。这绝对是PR音频剪辑里最基础也最容易翻车的一步。很多人直接拖个“降噪”(DeNoise)效果上去,拉杆一推到底,然后沾沾自喜。结果呢?人声是干净了,但也变得又干又瘪,像是从罐头里发出来的,那种“水下音”的感觉,简直是灾难。

听我的,别那么懒。试试“自适应降噪”(Adaptive Noise Reduction)。它会智能分析,效果更柔和。但重点是,别贪心!降噪的原则是“宁缺毋滥”。你稍微降一点,保留一点点现场的环境“白噪音”,反而会比死寂一片听起来更自然。一边调,一边反复听,找到那个微妙的平衡点——杂音被压下去了,但人声的质感还在。这需要耐心,需要你用耳朵去“感受”。

接下来,是“参数均衡器”(Parametric Equalizer),这玩意儿就是声音的“美图秀秀”。别被那堆曲线和数字吓到。你把它想象成给声音化妆

原创文章,作者:剪辑研究所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douyin766.com/180503.html

Like (0)
Previous 1分钟前
Next 2022-12-14

相关推荐

发表回复

Please Login to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