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起pr剪辑新建序列这事儿,真不是点一下鼠标、随便选个预设那么简单。哎,别笑,过来人跟你说,多少血泪史就埋在这第一步里。这玩意儿,它是你整个视频的骨架,是你所有素材最后能和谐共处的大前提。搞对了,后面顺风顺水;搞砸了……等着吧,转码转到天荒地老,卡顿卡到怀疑人生,甚至最后输出一看,咦?画面怎么怪怪的?
刚开始学那会儿,哪懂这么多啊。打开Pr,文件-新建-序列,弹出来个框,哇,密密麻麻一堆预设,什么AVCHD,什么DNxHD,XDCAM…天书啊!心想随便点一个吧,看着顺眼就行。结果呢?素材拖进去,要么黑边,要么画面溢出,更要命的是,播放起来跟幻灯片似的,或者干脆就是红通通一条线,得,渲染去吧您呐。渲染那玩意儿,你知道吧?等着它转啊转啊,进度条像蜗牛在爬,CPU风扇嗷嗷叫,感觉都能闻到电脑机箱的焦味儿。所以啊,这个新建序列,它不是形式,它是你编辑生涯的基石,真的。

那怎么建?抛开那些眼花缭乱的预设,大部分时候咱们得自定义。这自定义里头,有几个参数是必须得掰扯清楚的,头一个就是帧速率。这玩意儿决定了你视频的流畅度或者说“电影感”。常见的比如24帧,这是电影工业的标准,看着就舒服,有那种胶片的味道;25帧,PAL制式国家用的多,欧洲啊咱们国家啊,广播电视标准;30帧,NTSC制式,美洲那边多;还有什么50、60帧,那多是用来拍升格、慢动作的,或者游戏视频追求极致流畅。你的素材是啥帧率?相机拍的?手机录的?搞清楚了,序列的帧率就跟它走,这是最保险的。非要混着来?当然可以,Pr能处理,但流畅度、观感上可能会有细微的差别,就看你较不较真儿了。我自己现在多数拍25帧,序列也就设25帧,简单省心。
再来,分辨率。这个更直观,就是画面大小。1920×1080,也就是1080p,现在最普及的HD标准;往上4K,3840×2160,清晰度翻倍。你的素材是1080p,你建个4K序列,没问题,Pr会帮你放大,但画质不会变好,只是放大了的1080p。素材是4K,你建个1080p序列,也没问题,Pr会缩小,画面是清晰的,但后期放大空间就小了。所以理想状态,序列分辨率跟你素材最高的那一批一致,或者跟你最终输出的要求一致。比如你素材有1080p有4K,最终想出4K,那就建4K序列。想出1080p,建1080p也行,但4K素材缩到1080p序列里,你放大局部操作起来就更灵活。这得根据实际情况权衡。但最怕啥?素材是竖屏的,你建个横屏序列,或者素材五花八门,有横有竖有方的,那才叫一个崩溃,得一个个调整缩放位置,麻烦得要死。
还有个容易被忽视但挺重要的——音频采样率。通常是48000赫兹(Hz),这是视频的标准。音乐制作里192000的都有,但在视频里,48000足够了。别设错了,不然声音可能加速、变调,虽然少见,但遇上了绝对让你抓狂。
建序列的时候,还得注意预览文件的设置。就是你编辑过程中渲染出来看的那种临时文件。选个合适的编码格式,比如i-frame only MPEG或者ProRes,码率别太低。这个设置影响你渲染的速度和编辑时回放的流畅度。电脑配置好,可以选质量高点的;配置一般,就稍微牺牲点预览质量,换取流畅编辑。等最终输出的时候,才用到高质量的编码。
有时候你把第一段素材拖到时间线里,Pr会“好心”问你,“此素材与序列设置不匹配,是否更改序列设置以匹配素材?”对于新手来说,点“是”好像是个捷径,但要注意,它只会匹配你扔进去的第一段素材。如果你其他素材参数不一样,比如第一段是24帧1080p,第二段是30帧4K,那你序列跟着第一段设成24帧1080p,后面那个30帧4K素材放进来,还是得渲染,还是可能不对劲。所以,想清楚再点,最好是自己手动新建,把参数定死,心里有数。
说白了,新建序列这一步,是做减法,也是做规划。你想好了你的视频要长啥样,要在哪儿播放(大屏幕?手机?电视?),你的素材是啥底子,然后根据这些,搭好你的编辑台。一旦建好,中间再想改参数,尤其像帧率分辨率这种核心的,那就麻烦大了,可能得重新建序列,把所有东西复制粘贴过去,甚至重新做一些依赖时间线的操作。想想就头疼。
所以,下次打开Pr,要新建序列的时候,深呼吸。看看你的素材属性,想想你最终的输出目标。别怕那堆密密麻麻的参数,它们不像看上去那么吓人,抓住帧速率、分辨率、音频采样率这几个大头,根据你的素材和需求来定。宁可在第一步多花五分钟研究清楚,也比后面花几小时甚至几天去弥补错误强。这是经验之谈,血淋淋的经验。搞定了这个,你的Pr剪辑之旅才算是真正稳当地迈出了第一步。别小瞧它,真的。
原创文章,作者:剪辑研究所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douyin766.com/178898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