拿到素材,跟拆盲盒似的,还得是那种巨他妈大的盲盒。几百个小时的玩意儿扔给你,有时候是按场次分好的,有时候就是乱七八糟一大堆文件。你先别想结构,想个屁结构。你就得看。看,一直看。看到眼花,看到犯恶心。但总有那么几个瞬间,啪,亮了。一个眼神,一句台词,一个炸裂的镜头。可能导演觉得稀松平常,但你一看,卧槽,这玩意儿能用!它有劲儿!这些,才是骨头。把这些先拎出来,像捡金子一样。
然后坐下来,烟一根接一根(或者咖啡一杯接一杯,看你是什么路数)。这电影到底想卖啥?不是卖主演那张脸(虽然很多时候确实是),是卖那种感觉。是卖星战那种飞船对轰的燃?还是《寄生虫》那种透心凉的社会讽刺?或者《爱乐之城》的梦幻与伤感?得找到那个最核心的、能勾住人魂儿的情绪G点。预告片不是讲故事,它是钩子。它是卖情绪,卖期待。它是告诉你,“嘿,这儿有你想要的东西,但你得自己来看才能得到。”

怎么搭建这个钩子?结构,这词儿听着挺学院派,但其实就是个节奏问题。开场,这个他妈的至关重要。头十秒抓不住人,拜拜您嘞,观众手指一滑就过去了。所以开场得狠,或者怪,或者美,总之得不一样。可以是个安静的悬念,镜头慢慢推,什么都没发生,但你知道要出事;可以是突如其来的爆炸,音效画面一起糊你脸上;可以是句逼死人的问话,让你脑子开始转。然后慢慢加料,一点点让你看到世界观,看到角色脸。但不能全给!吊着,永远吊着。像脱衣舞,一点点露,露得让你心里痒痒,但就是看不到全貌。
节奏啊,这东西太微妙了。快慢得有致。动作戏噼里啪啦剪得像机关枪扫射,让你血脉贲张;但到情绪点,可能就得是一个长镜头,一个慢推,一个眼神特写,配乐也得缓下来,甚至留白。音乐啊,那简直是灵魂!它决定了你的呼吸,你的心跳。有时候一个本来平平无奇的镜头,配上对的音乐,立马就有了史诗感。有时候一个慢镜头配上激昂的鼓点,绝了!那种反差带来的力量,文字描述不出来,只有你去感受。有时候快切就得是那种压迫感的电子乐,催促你,让你紧张。或者干脆,一段突如其来的寂静。你知道吗,寂静有时候比任何声音都更有力量。戛然而止,所有声音都没了,画面定格一两帧,让你心里咯噔一下,这感觉比任何爆炸都劲儿。
声音啊,不仅仅是音乐。音效太重要了。一声枪响,一个玻璃碎裂的声音,一声痛苦的喘息,一个诡异的低语。这些东西,跟画面是并行的,甚至有时候,是主导的。对了,还有台词。预告片里的台词,必须是字字珠玑。不是解释剧情的,是点亮情绪的,是提出问题的,是塑造人物的,是提供爆点的。一句“我们别无选择”,一句“事情不是你想的那样”,一句“他回来了”。就够了。别把人物背景、前因后果全塞进去,观众不需要知道那么多,至少在预告片里不需要。
最难的?是不剪。是把那些你觉得超屌的、能解释清楚一切的镜头,心一横,扔掉。因为预告片不是说明书。它是个谜语,是个引子。你给太多,观众知道了答案,知道了结局,他还进电影院干嘛?留白,这才是功力。是那种你知道背后是什么,但就是不给你看全的感觉。就像恐怖片预告,永远只让你看到怪物的一角,或者它的影子,或者它造成的后果,但就是不让你看到它全貌。那个未知,才是最勾人的。
而且你以为剪一个预告片就完了?别天真了。得剪好几版。给院线的,给电视播的,给网上发的,给社交媒体的。时长不一样,节奏不一样,重点也不一样。给抖音上刷到的,可能上来就得是高潮,十秒内不炸不行。给YouTube上的,可以铺垫一下,但也不能太拖。给电影院大银幕的,音效和画面得足,得有冲击力。每一版都是独立的作品,得服务于不同的场景和受众。
剪完一版,看着还行?别高兴太早。发出去,给制片方看,给导演看,给宣传方看,甚至内部做个试映,看看普通观众啥反应。那反馈有时跟刀子似的。“这啥玩意儿?”“没看懂重点是啥?”“太慢了,睡觉了。”“节奏乱七八糟。”“这个镜头能不能换成那个?”“这段音乐不好听。”“能不能再刺激点?”“或者再温情点?”你得一遍遍地改。调颜色,压声音,换镜头,重新编排,甚至整个结构推倒重来。磨,就是他妈的一个字,磨。磨掉你的棱角,磨掉你的想法,磨到最后,它活了。或者,它死了。
所以你说预告片剪辑思路?哪有什么固定的流程。就是一帮子有点偏执的疯子,拿着几百个小时的素材,像炼金术士一样,想从里面提炼出那个最纯粹、最能勾引人的欲望和好奇心。失败了,就是一堆糊逼玩意儿,看了劝退。成了,呵,那你就是操纵情绪的大师,用两分钟甚至更短的时间,就让几百万人掏钱走进电影院。这活儿,累,但他妈的真过瘾。那种亲手搭建一个小宇宙,然后看着它爆炸的感觉,无与伦比。
原创文章,作者:剪辑研究所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douyin766.com/178840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