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以为audio音乐剪辑就是拖动鼠标,咔嚓一剪,然后拼接起来那么简单?别逗了。如果真是这样,那市面上就不会有那么多听起来干瘪、乏味,甚至让人耳朵不适的作品了。
这活儿,往浅了说,是门技术;往深了说,它简直就是一门关乎“呼吸”与“情绪”的艺术。我刚入行那会儿,也以为自己拿到了Adobe Audition或者Logic Pro,就等于手握屠龙宝刀,天下无敌了。结果呢?剪出来的东西,自己听着都觉得别扭。问题出在哪?出在我当时只看到了波形图上那些起起伏伏的“山峰”和“峡谷”,却完全没“听”到声音里面的东西。

真正的audio音乐剪辑,根本不是从“剪”开始的。
它始于聆听。一种近乎偏执的、反复的、沉浸式的聆听。你得把那段原始的、未经修饰的音频,当成一块璞玉。它可能布满尘土(比如录音时恼人的底噪),可能棱角尖锐(比如某些刺耳的高频),甚至可能有裂痕(破音或者不想要的杂音)。你的第一步,不是抡起锤子就砸,而是戴上你最好的监听耳机,把眼睛闭上,用心去感受。
这段人声,他的情绪转折点在哪一秒?他换气的那个瞬间,是紧张,还是松弛?这段吉他solo,哪个音符的情感最浓烈,哪个泛音又最值得保留?这些,是软件的“一键降噪”或者“自动对齐”功能永远给不了你的。
我常常花一个下午的时间,就只为了处理一句话。你没听错,就一句话。你得像个侦探,戴上耳机,把音量开到某个临界点,在波形图里一帧一帧地拖动,去寻找那个微弱到几乎不存在的、破坏了整个句子情绪的口水音,然后用最轻柔的手法把它抹掉,还不能留下任何处理过的痕迹。这就是所谓的“精修”,也是audio音乐剪辑的魅力所在。一种执念。
我们再聊聊节奏。音乐剪辑,尤其是卡点的视频配乐,节奏就是骨架。但这个“卡点”,绝对不是简单地把重音对齐画面转折点。高级的玩法是预判和情绪引导。有时候,你需要在画面高潮来临前 半拍 就让音乐进入,制造一种强烈的期待感;有时候,你又要故意延迟,让声音的爆发滞后于画面,形成一种冲击后的回味。这其中的分寸感,全凭经验和感觉,也就是我们常说的“听感”。
听感这东西,玄之又玄,但它却是一个剪辑师的生命线。它决定了你的作品是“合格”还是“优秀”。怎么培养?没有捷径。就是海量地听,海量地分析。去听那些大师的作品,别光听旋律,要去分析它的结构,它的声音设计。为什么这里的鼓声听起来那么有力量?哦,原来他用了压缩(Compression),把动态范围控制得恰到好处,既有冲击力,又不至于刺耳。为什么那个人声听起来那么空灵、有空间感?原来是混响(Reverb)加得妙,仿佛让歌者置身于一个真实的大教堂。
还有EQ(均衡器),这玩意儿简直是声音的化妆师。一段听起来闷闷的人声,你稍微提升一点中高频,它立刻就变得通透、清晰,仿佛拨云见日。一段贝斯,如果和底鼓的频率“打架”了,声音就会糊成一团,你得用EQ像做外科手术一样,精准地给其中一个乐器“切”掉一小块频率,为另一个让出空间。这个过程,不是看教程里那些固定的参数就能学会的。每段音频的“体质”都不同,你必须用自己的耳朵去判断,去“雕琢”。
所以,别再迷信那些“一键成神”的插件或者模板了。工具永远是为人服务的。一个好的audio音乐剪辑师,他的大脑里自带一个“声音处理器”。当他听到一段音频时,他脑子里已经开始自动进行EQ、压缩、混响的预演了。
我想给所有对audio音乐剪辑抱有热情的朋友一个最实在的建议:忘掉你手里那些花里胡哨的工具,至少暂时忘掉。去找一段最简单的素材,比如一段人声朗读,或者一段吉他弹唱。别急着动手,就听它,听一百遍。听到你能背下每一个呼吸、每一个瑕疵。然后,只做一件事:让它变得比原来更好听。可能只是去掉一个不舒服的齿音,可能只是让人声的音量更平稳一些。
从这个最微小的“改善”开始,你才算真正走上了audio音乐剪辑这条路。这条路没有终点,充满了对细节的无尽追求。它很枯燥,也很迷人。当你最终把一堆零散、粗糙的音频素材,通过你的双手和耳朵,变成一个和谐、动听、能触动人心的完整作品时,那种成就感,无可替代。
这,才是audio音乐剪辑的真正意义。它不是机械地拼接,而是有温度的创造。
原创文章,作者:剪辑研究所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douyin766.com/181156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