碰上这事儿的人,我敢说,绝对不在少数。你手里攥着一段绝美的画面,可能是日落时分的延时摄影,可能是街角偶遇的一只懒猫,也可能是旅行vlog里那段最精华的风景。一切都完美,除了……除了那该死的、不合时宜的人声。可能是路人甲的一句“嘿你看那儿”,也可能是你自己没憋住的一声咳嗽,瞬间,整个意境就被干得稀碎。这时候,脑子里就一个念头:剪辑视频如何消去人声?
别急,这事儿吧,搁在几年前还真是个技术活,甚至有点玄学成分。但现在,时代变了,工具也鸟枪换炮了。今天我就不跟你扯那些虚头巴脑的理论,直接上干货,聊聊我这些年踩过的坑和摸出来的门道。

一、AI时代的天降正义:一键式人声分离
咱得承认,科技真的是懒人的福音。现在消去人声最主流、效果也最惊艳的,绝对是AI人声分离技术。你根本不用懂什么频谱、相位,你只需要把视频或者音频丢进去,点个按钮,然后泡杯茶等着就行。
1. 国民级选手:剪映专业版
没错,就是那个你可能每天都在用的剪映。但注意,我说的是剪映专业版,也就是电脑版。手机版的功能相对有限。
在剪映Pro里,这操作简直是傻瓜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。
- 你把视频拖到时间线上。
- 选中那段素材。
- 往右上角的功能区瞅,找到“音频”选项卡。
- 里面赫然躺着一个叫“ 人声分离 ”的功能。
点一下,它会让你选择“移除人声”还是“保留人声”。你需要的是纯净的背景音,那就选“移除人声”。等它转个圈处理完,你会发现,时间线上多出来一条新的音频轨道,上面标着“伴奏”。原来的视频素材就变成了哑巴。
这效果怎么样?我这么说吧,对于大多数日常vlog、短视频创作来说,剪映的AI分离效果完全够用,甚至可以说超出预期。它处理后的人声残留非常少,背景音的保留度也相当高,不会出现那种闷得跟掉进水里似的感觉。关键是,它无缝集成在你的剪辑流程里,方便!太方便了!
2. 在线网页工具:随用随走的“云高手”
有时候你可能只是临时需要处理一小段,不想为此专门下载个软件。那各种在线的AI音频处理网站就是你的救星。
像LALAL.AI、VocalRemover.org这些网站,都是这个领域的佼佼者。操作逻辑大同小异:
- 打开网站。
- 上传你的视频或音频文件。
- 选择分离模式(人声/伴奏)。
- 等待云端处理,然后下载。
优点是方便,不占本地资源。缺点也很明显:免费版通常有文件大小、时长或者每天使用次数的限制。想要无限火力,那就得掏钱。而且,效果嘛,参差不齐,有时候遇上复杂的音源,处理出来的东西可能会有点“电音味儿”,也就是所谓的“算法痕迹”。但作为应急方案,绝对是第一梯队的选择。
二、专业软件里的“手术刀”:更精细的控制
如果你是个爱折腾的细节控,或者你面对的音频环境极其复杂(比如人声和背景音乐的音量差不多大),那AI一键操作可能就满足不了你了。这时候,我们就得请出专业音频软件里的那些“老法师”了。
代表选手:Adobe Audition (Au)
Au这款软件,在音频处理界的地位,就相当于Photoshop在图像界的地位。它消去人声的方法也更“硬核”。
方法一:中置声道提取器
这是个比较传统的法子,利用的是大多数歌曲录制时“人声居中”的原理。在Au的效果器里找到“立体声声像” -> “中置声道提取器”。
进去之后,预设里就有个“人声移除”的选项。你直接套用,就能听到人声明显变小了。你还可以拖动滑块,精细调整提取的频率范围、相位等等。
但这招的局限性很大。它只对那些人声严格居中、背景音乐分布在左右声道的音源有效。对于很多现场录音,比如我们拍视频时的环境声,人声的位置是飘忽不定的,用这招基本上就是自讨苦吃,很可能把背景音也给一并干掉了,剩下个听起来空洞又奇怪的“怪物”。
方法二:效果 -> 诊断 -> 删除声音 (DeReverb & DeNoise)
Au的更新版本里,AI功能也越来越强大。在“诊断”面板里,有一个叫“删除声音”的功能,它的逻辑其实和前面说的AI分离类似了。你可以框选一段你认为是纯人声的部分,让它作为“样本”去学习,然后在整段音频里把类似的声音给干掉。
这个操作需要一定的耐心和尝试,但好处是自由度极高。你可以反复调整“强度”和“平滑度”,直到找到一个背景音损伤最小、人声消除最干净的平衡点。这感觉就像在做一场精细的外科手术,虽然过程繁琐,但成就感爆棚。
三、原始但有效的“土办法”:EQ均衡器
如果上面所有方法都救不了你,或者你只是想稍微“压一压”人声,而不是完全消除,那么EQ(均衡器)就是你最后的防线。
人的说话声音,其核心频率大都集中在200Hz到5kHz这个区间。那么我们的思路就很简单粗暴了:用EQ把这个频段的声音给它拉下来。
在Premiere Pro或者任何一个剪辑软件里,给你的音频轨道挂上一个“参数均衡器”效果。然后,像玩连连看一样,找到对应的频段,像挖土一样把它往下挖。
这个方法的优点是,几乎所有剪辑软件都自带这个功能。缺点嘛,简直是“伤敌一千,自损八百”。因为你拉低人声频率的同时,背景音乐里同样处于这个频段的乐器声(比如吉他、钢琴的中音区)也会跟着一起牺牲掉。最终的结果就是,整段声音会变得很“闷”,很“残”,像是蒙上了一层厚厚的棉被。
所以,这招只适用于什么情况?比如,你的背景音乐本身就很简单,没什么复杂的中频乐器,或者你对音质要求不高,只要听不见那句烦人的话就行。它是个没办法的办法。
总结一下我的心里话
讲了这么多,到底该用哪个?
- 90%的普通用户和短视频创作者 :直接用 剪映专业版 的“人声分离”,别犹豫,省时省力效果好。
- 偶尔有应急需求的人 :收藏一两个 在线AI处理网站 ,随用随走。
- 追求极致效果的专业人士或完美主义者 :深入研究 Adobe Audition ,把它当成一门手艺来学,你的付出会有回报。
- 山穷水尽的时候 :再考虑用 EQ 来做最后的挣扎。
记住,没有任何一种方法是100%完美的。所谓的消去人声,本质上都是一种“拆解”和“重组”,或多或少都会有残留和痕迹。音源本身的质量是决定最终效果的根本。如果录制的时候,人声和背景音就糊在一起,那后期再牛的神仙也难救。
所以,最好的办法,还是在拍摄时就想办法录到干净的现场声。但如果意外已经发生,希望上面这些我掏心窝子总结的经验,能帮你把损失降到最低,让你那段本来完美的视频,重新找回它应有的光彩。
原创文章,作者:剪辑研究所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douyin766.com/181152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