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真的,每次听到有人直接用MP3格式去录音,然后还想后期“救一下”,我就头疼。这感觉,就像拿一张被压扁了、还缺了角的照片,去求P图大神给你还原成高清海报一样,根本就是缘木求鱼。今天,咱们就得把这事儿掰扯清楚,聊聊为什么WAV录制剪辑才是你通往专业声音世界的唯一那张门票。
这根本不是一个关于文件大小的取舍问题,别再纠结你那点硬盘空间了,现在硬盘便宜得跟白菜似的。这,是一个关于“可能性”和“尊重”的问题。你尊重你的作品吗?你尊重听众的耳朵吗?如果答案是肯定的,那你的起点,必须是,也只能是WAV。

想象一下,WAV文件是什么?它就是你声音的原始素材,是未经压缩、未经任何“有损”算法蹂躏的数字底片。它记录了声音最完整的细节,那些微妙的呼吸、空气的流动、乐器泛音的丝丝缕缕,全都在那儿,毫发无损。而MP3呢?它为了给你省那么点空间,会自作主张地把一些它“认为”你听不到的音频信息给扔掉。扔了,就真的找不回来了。你在后期编辑时听到的那种干瘪、发飘、缺乏动态的感觉,很多时候,罪魁祸首就是这个。
所以,咱们聊WAV录制,第一件事就是心态要摆正:我们追求的是质量,不是便利。
录制阶段:别在起跑线上就摔了
录音,这活儿听着玄乎,其实核心就几件事,但每件都得做到位。
首先,你的录音环境比你那几千上万的麦克风重要多了,说一百遍都不过分。你以为专业录音棚花大价钱做隔音是为了好看?不是的。他们是在创造一个“无”的环境,把所有无关的声音——楼下的狗叫、隔壁的电视、甚至你电脑主机的风扇嗡嗡声——全部干掉。你在家里,没那条件,但可以创造条件啊。衣柜,知道吗?挂满了衣服的衣柜,简直是穷人的录音棚。把麦克风塞进去,周围全是吸音的棉织物,效果立竿见影。别迷信那些软件降噪,后期降噪是在做减法,它在去掉噪音的同时,必然会损伤你的原始音频。最好的降噪,就是前期录制的时候,根本就没有噪音。
其次,电平控制。这玩意儿是命脉。很多人录音,生怕声音小了,拼命把增益(Gain)往上推,看到电平表顶到头了,爆红了,还觉得特有成就感。兄弟,那是削波(Clipping),是数字失真,是声音的癌症,晚期,没得治。一旦录进去的声音爆了,后期你用什么神仙插件都救不回来。那种“啪啪”的破音,会永远烙印在你的文件里。正确的做法是什么?在你说最大声、唱最高音的时候,让峰值电平保持在-12dB到-6dB之间。记住这个范围,这是给你后期处理留下的“安全区”,我们管这个叫Headroom(动态余量)。有了这个空间,你后期想做压缩、想做EQ,才有施展的余地。
最后,就是设置你的录音软件了。格式选WAV,这没得商量。那采样率(Sample Rate)和位深度(Bit Depth)呢?别用默认的。我强烈建议,至少选择48kHz/24-bit的标准。为什么?44.1kHz/16-bit是CD标准,老黄历了。现在视频制作的音频标准普遍是48kHz,你录成48kHz,省得音画同步时出幺蛾子。而24-bit,这太关键了。它相比16-bit,记录声音动态范围的能力是指数级的提升。简单说,用24-bit录音,你能捕捉到更细微的声音,同时整体的底噪会低得多得多。这对WAV录制剪辑的后期处理来说,简直是天堂。
剪辑阶段:是外科手术,不是大刀阔斧
好,现在你手上有一段高质量的WAV录音了。恭喜,你成功了一大半。接下来的WAV录制剪辑工作,就不再是“救火”,而是“锦上添花”了。
我的剪辑哲学是:好的剪辑,是让人听不出来的。
别一上来就想着加混响、加各种花里胡哨的效果。先做最基础的“清洁”工作。
剪辑与修复 :听一遍你的录音,把那些口误、不必要的停顿、咂嘴声、过重的呼吸声,都找出来。放大波形,用剪刀工具精确地剪掉它们。注意,剪完之后要听过渡是否自然,有时候需要加一点点淡入淡出(Fade In/Out)来避免产生突兀的“咔哒”声。对于一些无法剪掉的瑕疵,比如轻微的喷麦声,可以试试用EQ去针对性地衰减问题频段。
降噪要克制 :即便你前期环境做得很好,可能还是会有一点点无法避免的底噪。这时候可以用降噪插件。但千万记住,下手要轻!采样一段纯粹的底噪(就是你没说话的那段),然后让插件去识别和处理。降噪量稍微给一点点就行,宁愿留一点点底噪,也别把人声弄出那种奇怪的水下冒泡的感觉(我们叫“水声”或“金属声”),那是降噪过度的典型表现。
EQ塑形 :EQ(均衡器)不是用来创造声音的,是用来修饰声音的。对于人声,最常用的操作就是 低切(Low-Cut) 。在100Hz以下,甚至120Hz以下,用一个高通滤波器(High-Pass Filter)切掉。这部分频率大多是没用的隆隆声、空调噪音、电流声,切掉之后你的声音会立刻变得干净、清晰。然后呢?可以根据你的声音特点,稍微提升一点点2kHz-5kHz的频段,增加“临场感”和清晰度;稍微提升一点10kHz以上的频段,增加一点“空气感”。但记住,所有的调整,幅度都不要太大,3dB以内就足够了。要用耳朵去听,而不是用眼睛去看。
压缩控制动态 :压缩器(Compressor)可能是最难理解但又最重要的工具了。它的作用是把过大的声音压小,再把整体的音量提上来,让你的声音听起来更稳定、更有力、更“专业”。初学者很容易把压缩用得太过,把声音压得死死的,毫无生气。我的建议是,从一个比较温和的压缩比(Ratio)开始,比如2:1:1或者3:1,然后慢慢调整阈值(Threshold),让你在说话最大声的时候,压缩器大概产生3-6dB的增益衰减(Gain Reduction)。这样既能控制住动态,又不至于丧失声音的自然感。
整个WAV录制剪辑的流程,其实是一个不断聆听、不断微调的过程。它考验的不是你会用多少插件,而是你的审美和耐心。
最终,当你完成所有处理,准备导出成品时,你可以根据需要导出成MP3或者其他格式。但那个作为母带的、包含了所有处理步骤的工程文件,以及那条最原始的、未经任何处理的WAV文件,请你一定,一定要备份好。那是你的宝藏,是你一切创作的根基。
别在源头就输了,从今天起,拥抱WAV吧。它可能看起来笨重,但它给你的,是声音最纯粹的尊严,和创作上无限的自由。
原创文章,作者:剪辑研究所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douyin766.com/182342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