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实话,以前一听到“剪辑”俩字,我脑袋里立马就蹦出俩字:熬人。真是熬。坐在电脑前,盯着一堆素材,眼睛发涩,脑子发木,鼠标点点点,来回拉拉拉,一个两三分钟的片子,光是剪顺溜了,能花掉大半天,甚至还不止。更别说调个色、加个字幕、弄点转场啥的。感觉自己不是在创作,而是在跟软件较劲儿,跟时间赛跑,而且老跑不过。
后来,不知道打哪儿听说的达芬奇这玩意儿。刚开始没在意,想着不就又一个剪辑软件嘛,能有多大区别?那时候还在用别家的,界面熟,操作顺手(其实也谈不上多顺手,就是习惯了那种慢腾腾的逻辑),换软件?麻烦!想想就头大。

但架不住总有人提,说什么快啊,流畅啊,尤其是什么剪切页面 (Cut page),听着神乎其神。抱着试试看的心态,下了个免费版。嘿,这一试不要紧,感觉像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。
你们知道那种感觉吗?不是说它功能多牛逼(虽然确实牛逼),而是它让你能专心干剪辑这件事本身。那些以前让你分心、让你卡顿、让你抓狂的小细节,它好像都给你提前扫清了。尤其是那个剪切页面,简直了!刚进去有点懵,界面跟传统的编辑页面完全不一样,按钮少得可怜,刚开始还想,“这怎么剪?”结果上手发现,这不就是为了追求极致的效率设计的吗?
你根本不用拖来拖去、小心翼翼对齐。素材箱里双击,在预览窗里直接标记入点出点,甚至都不用切回去。然后智能插入 (Smart Insert),或者直接往时间线上一丢,它自己会根据你的鼠标位置找个合适的地儿塞进去。特别是剪那种带节奏的,比如音乐视频、vlog混剪什么的,那个源磁带 (Source Tape)视图,简直是神来之笔!所有素材就像一盘老式磁带一样串起来,你直接在里面快速浏览、快速标记,再快速剪切。以前可能要花半小时找的几个镜头,现在几分钟甚至几十秒就搞定了。那种丝滑,那种一气呵成的感觉,太上头了。
还有那个同步轨道 (Sync Bins),做多机位或者同步录音的时候,以前我得手动对波形,眼睛都看花了,还容易出错。这玩意儿,素材丢进去,点一下,自动同步!同步成功!然后你就能像看直播一样切换机位,看到哪个镜头好,直接剪进去。省去了多少枯燥的重复劳动啊!这不光是省时间,是把你从那些机械性的操作里解放出来,让你有更多精力去想内容,想叙事,想怎么让片子更好看。
当然,刚开始用也需要适应。它的逻辑跟别的软件确实不太一样。比如有些快捷键,有些面板的布局。但一旦习惯了它的节奏,你会发现,以前需要好几步才能完成的操作,在达芬奇的剪切页面或者通过一些高效的功能,可能就一两步,甚至一个键就搞定了。它不是简单地把功能堆给你,而是重新设计了剪辑的流程,尤其针对那种需要快速出片的场景。
别以为快速剪辑就意味着粗糙。恰恰相反,当你不用把大量时间花在跟软件搏斗上,你的大脑才能真正专注于创意。你可以更频繁地尝试不同的剪法,更快地看到效果,然后调整。迭代速度上去了,片子的质量自然也就更有可能提升。那种以前剪一段就得等半天渲染预览的日子,在达芬奇里,只要你的硬件跟得上(当然这点很重要),流畅度真是让人感动。
所以说,达芬奇快速剪辑,对我来说,不只是软件的一个特性,它代表了一种工作方式的转变。是从被工具限制,到被工具赋能。以前剪片子是负担,是任务。现在用达芬奇,尤其是摸熟了它快速剪辑的那些门道后,感觉更像是一种流畅的表达。脑子里想法一出来,手下就能跟上,那种想法不落地的焦虑感大大减轻了。
当然,它也不是万能的,复杂的特效合成可能还是需要跳转页面或者配合其他工具,但对于绝大部分的视频剪辑工作,尤其是那种需要快速抓取关键瞬间、构建叙事骨架的活儿,达芬奇的快速剪辑流程简直是降维打击。那些以前觉得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的任务,现在都有了实现的可能。这不仅仅是提高了效率,更是拓宽了创作的边界。你想快速做一个热点回应的短视频?你想把一整天的素材浓缩成一个精华vlog?以前觉得没时间、太麻烦的事,现在好像努努力就能做到了。
所以,如果你也曾经被漫长的剪辑流程折磨,被卡顿和复杂的操作劝退,不妨试试达芬奇。特别是它的剪切页面和各种智能功能。可能刚开始会觉得别扭,但一旦你摸清了它的脾气,感受到了那种风驰电掣般的剪辑速度,你就会明白,快速剪辑真的不是一句空话,它是实实在在能让你早点收工、多点时间去生活或者做下一个项目的利器。达芬奇,真有点东西。不吹不黑。
原创文章,作者:剪辑研究所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douyin766.com/178819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