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先,得有家伙事儿。你不能空手套白狼吧?剪辑软件是基石中的基石。别以为人人都是用那些专业到死的软件,比如Adobe Premiere Pro (Pr)或者DaVinci Resolve (达芬奇)。当然,很多UP主,尤其是那些玩儿技术的、或者团队作战的,肯定奔着这些去了。功能强大啊,调色、混音、复杂的特效,啥都能给你整出来。但你要刚入门,或者就是拍个生活vlog,整点儿趣味小短片,手机上的那些App,像剪映、必剪(B站官方那个),它们可一点儿不逊色。操作贼直观,模板一堆,上手快到飞起。很多人问“怎么剪的”,其实第一步就是选对“武器”,适合自己的才最重要。
有了软件,素材呢?你总得有东西给它“剪”吧?素材这块儿,就是你的原始积累了。可能是你用相机、手机拍的各种视频片段,可能是录屏录的游戏画面,或者是从别处(得注意版权啊兄弟们!)找来的音频、图片、甚至别人的视频片段(做reaction啊、吐槽啊什么的)。把这些零零碎碎的东西倒腾进软件里,这就是素材导入。你看那些UP主,一个视频可能就几分钟,但背后堆着的素材,可能好几个小时,甚至几十上百G。挑素材的过程,简直就是大海捞针,还得记住当时拍的时候想表达个啥。

接下来,就是核心环节——剪辑本身了。这活儿,就是在时间线上跳舞。把导入的素材一条一条、一段一段地拖上去,然后,咔嚓!把多余的、没用的、拍废了的部分剪掉。这个“剪”字,听着简单,实际操作起来,可太考验耐心了。你要跟着声音剪,跟着画面动剪,跟着你脑子里的节奏剪。一个完美的切点,能让视频流畅得不像话;一个糟糕的切点,瞬间就让人出戏,想关掉。特别是那种卡点视频,节奏感全靠剪辑点踩得准不准,那真是得一帧一帧地抠。
光剪掉多余的还不够啊,得让它活起来。这就涉及到各种“加料”了。转场,就是视频片段之间的连接方式,淡入淡出、切出切入、或者各种炫酷的转场特效。用得好,能让画面衔接自然顺滑,甚至增加趣味性;用滥了,就跟看PPT似的,晃眼睛。然后是字幕。B站视频离不开字幕,特别是讲干货的、或者有梗的地方,字幕就是灵魂。得手动或者自动生成,再一句一句对时间,改错别字,还得调整样式,看着舒服就行。累吗?真累!
还有声音!配乐和音效。背景音乐选得对不对,直接决定了视频的情绪。燃系的、舒缓的、搞笑的,得跟视频内容搭调。很多B站UP主选的BGM,简直就是自带弹幕光环。音效也很重要,比如按键声、爆炸声、突然的安静,能加强视频的冲击力或者幽默感。这些都需要细心地去挑选、去调整音量,不能让音乐盖过人声,也不能让音效突兀到吓人。
调色,这块儿有点儿进阶。原始素材的颜色可能不好看,偏黄或者偏蓝,不够鲜活。通过软件的调色工具,可以调整亮度、对比度、饱和度,甚至整体的色调风格,让画面看起来更有质感,更符合视频的主题。比如美食视频得调得暖暖的让人有食欲,游戏集锦可能需要冷峻一些。
最能体现B站特色的,大概就是特效和各种梗的融入了。比如鬼畜区那种魔性的循环、变速、变调,全靠精细的剪辑和音频处理;游戏区的各种击杀集锦,需要把最精彩的瞬间剪出来,配上爆炸音效和震屏特效;还有一些UP主会自己做后期包装,比如片头片尾、角标、甚至一些小动画或者手绘元素,这些都是为了让视频更具个人风格和辨识度。这些花里胡哨的东西,看着爽,做起来,每一个都需要时间去抠、去试。
都剪好,加好料,看着没啥大问题了,是不是就能发了?早着呢!还有一个关键步骤:检查。从头到尾再看一遍,检查有没有剪错的地方,声音对不对,字幕有没有跟上,画面有没有穿帮。一个几分钟的视频,可能得反复看好几遍,眼睛都看花了。
最后一步,也是决定成败的关键之一:输出。剪好的视频得导出成一个文件才能上传。这里面又有学问了。输出设置,比如分辨率(720p、1080p甚至4K?)、帧率(24帧、30帧、60帧?)、格式(MP4、MOV?)、码率等等。这些参数直接影响视频的文件大小和画质。你总不能辛辛苦苦剪了个超清的视频,结果导出的时候码率设太低,糊成一团马赛克吧?还得考虑B站上传的要求,太大或者格式不对都麻烦。
所以你看,从一段段原始的视频素材,到最终你在B站上看到的那个几十秒、几分钟甚至几十分钟的完整视频,背后是一整个流程:素材收集、软件选择、时间线上的取舍剪辑、转场、字幕、配乐音效的填充、调色的润色、特效的加持,反复的检查,最后才是输出。这每一步,都需要耐心、细致,甚至是创意。那些看起来轻松有趣的视频,往往是UP主熬夜、掉头发,在电脑前肝出来的。没有啥魔法,就是一遍遍地重复、调整、打磨。剪辑这活儿,与其说是技术,不如说是一种体力活儿+脑力活儿+审美活儿的混合体。累并快乐着,大概就是很多UP主的真实写照吧。下次你在B站看到一个制作精良的视频,不妨在心里给UP主点个赞,那是肝的力量啊!
原创文章,作者:剪辑研究所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douyin766.com/178820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