讲真,我到现在还记得自己剪第一条vlog时的那种绝望。素材,一堆。杂乱无章地躺在电脑硬盘里,像一堆没洗的衣服。而我,对着那个该死的软件界面,两眼发直。时间线?轨道?关键帧?那都是什么鬼东西?我感觉自己不像在创作,更像是在跟一台八竿子打不着的机器吵架,而且我还吵不赢。
那时候,我折腾了整整一个通宵,最后捣鼓出来的东西,说好听点叫“意识流”,说难听点就是一坨电子垃圾。画面跳跃,声音忽大忽小,转场特效用得比我脸上的痘痘还多。我妈看完委婉地问我:孩子,你这是不是……卡了?

那一刻,我真想把电脑砸了。
但你知道的,不甘心这玩意儿,是所有折腾的开始。后来我才慢慢摸到门道,或者说,终于找到了那个能让我“说人话”的工具,那个能把我的想法翻译成视频语言的伙伴。对我来说,那个伙伴就叫91剪辑视频。这可能不是一个具体软件的名字,它更像是一种状态,一种我终于开窍了的创作状态。
很多人以为剪辑就是“咔咔”两刀,把不要的砍掉,再配个音乐就完事了。天真!剪辑的灵魂,是节奏。你得把它当成一首歌来“谱曲”。什么时候画面该舒缓,像午后阳光下的溪流?什么时候又该瞬间炸裂,鼓点密集到让你心脏跟着一起跳?
我给你举个例子。我拍过一期探店视频,吃小龙虾的。一开始我就是平铺直叙,老板介绍,我开吃,没了。播放量惨淡得像我当时的钱包。后来我火了,不甘心,把素材重新拖进轨道里,开始了我的91剪辑视频大法。
我把剥虾壳的“咔嚓”声、虾肉蘸满汤汁的“嘶嘶”声、朋友们举杯的“当”声,全都单独放大,做了音效处理。然后,在一段节奏感极强的BGM鼓点处,我卡着节奏,快速切换了三个特写镜头:通红的虾身、流油的蒜蓉、我一口咬下去的满足表情。就这么零点几秒的改变,整个视频的“食欲感”瞬间就燃了!那条视频后来成了我的第一个小爆款。
从那天起我才明白,剪辑不是减法,而是魔法。
还有就是声音。记住,声音永远是你视频的另一半生命。我以前也特傻,随便找个热门BGM一铺到底。结果呢?视频的情绪完全被音乐绑架了,开心的时候是它,难过的时候还是它,观众早就听腻了。
现在我做91剪辑视频,我的音轨比视频轨还要复杂。除了BGM,我会铺一层环境音,比如咖啡馆里细碎的人声、窗外的风声雨声。这些声音很轻,但它们能像空气一样包裹住你的画面,让它“活”起来。然后,在关键的地方,我会加上点睛的音效,比如一个转场时轻微的“嗖”声,或者一个表示惊讶的“叮”声。别小看这些细节,它们是观众情绪的导航仪。
说到转场,求求了,新手们,把你们收藏的那些星星、翻转、百叶窗特效都删了吧!最高级的转场,是无形。我最喜欢用的两个手法,J-Cut和L-Cut。说白了,就是声音和画面不同步。比如,A画面的结尾,我已经让B画面的声音先进来了,观众会下意识地好奇“欸?什么声音?”然后画面“啪”地切换过去,流畅得像德芙巧克力。这种感觉,比任何花里胡哨的特效都舒服。
当然,91剪辑视频的过程也绝非一帆风顺。创意枯竭是家常便饭。有时候,我能盯着时间线上的一段素材看一个小时,脑子里一片空白,就感觉自己是个没有感情的剪辑机器。这时候怎么办?关掉软件,出去走走。或者,去看一部你喜欢的电影,别带着学习的目的,就纯粹地欣赏。去看它的镜头语言,去感受它的叙事节奏,去听它的声音设计。很多时候,灵感就藏在那些你“浪费”掉的时间里。
还有一个坎儿,就是调色。调色不是拉个滤镜就完事了。它是给你视频“化妆”的过程,是定义情绪基调的关键一步。你想让片子温暖治愈,就多一点橙黄色调;想让它清冷、有科技感,就加一点蓝青色。我曾经为了调出一个满意的“电影感”色调,把一个几分钟的短片,来来回回调了两天。累吗?累爆了。但当最终的画面呈现出来,那种高级的质感,那种只属于你的视觉风格建立起来的时候,你会觉得,一切都值了。
说到底,91剪辑视频对我而言,已经不仅仅是一项技能。它更像是一种表达方式,一种与世界沟通的语言。它让我学会了观察生活里的光影、声音和节奏,也让我学会了如何把内心的波澜壮阔,浓缩进一个个几分钟的视频里。
如果你也像曾经的我一样,正对着一堆素材抓耳挠腮,别放弃。多看、多想、多练。找到那个让你用起来最顺手的“武器”,然后,开始你的91剪辑视频之旅吧。不要害怕犯错,每一个大神都是从“电子垃圾”开始的。你的第一个爆款,也许,就差这一次勇敢的尝试。
原创文章,作者:剪辑研究所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douyin766.com/180998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