讲真,第一次打开剪辑软件那个界面,是不是感觉自己像个误闯了驾驶舱的猴子?满屏幕的按钮、时间线、参数,每一个都在冲你叫嚣:“你不行,快放弃吧!”我懂,我太懂了。当年我也是这么过来的,对着一堆素材发呆,捣鼓一下午,最后导出的东西还不如手机相册里的原片好看。
所以,这篇文章不想跟你扯那些虚头巴脑的理论。咱们就聊点实在的,聊聊我作为一个从坑里爬出来的人,觉得对初学短视频剪辑真正要命的东西。

第一个坎,很多人都死在这儿:剪辑软件的选择。
上来就有人劝你,“一步到位,直接上PR、达芬奇,专业!”我跟你说,这话听听就算了。对于一个刚想学开车的人,你直接把他扔进F1赛车里,他除了能把车点着火,还能干嘛?大概率是原地熄火,然后对开车这件事产生巨大的心理阴影。
我的建议,简单粗暴:手机端,就用剪映;电脑端,也从剪映专业版开始。
为什么?因为它把那些复杂的功能都给你藏起来了,把最常用、最高效的功能摆在你脸上。你需要加个字幕?点一下。你需要配个乐?曲库直接搜。你需要搞个转场?一拖一拽。它在用一种“傻瓜式”的操作,逼着你把注意力放在最核心的事情上——内容本身。
你得先用最简单的工具,建立起剪辑的正反馈。当你第一次成功卡上点、第一次给视频配上合适的音乐、第一次做出一个像模像样的成品时,那种成就感,才是支撑你走下去的汽油。等你把剪映玩透了,觉得它的功能已经满足不了你的奇思妙想了,那个时候,再去碰PR,你会发现,哦,原来这个功能在PR里是这么实现的,思路是通的!而不是两眼一抹黑,连“关键帧”是啥玩意儿都不知道。
迈过软件这道坎,恭喜你,接下来才是真正的修行。初学短视频剪辑,最容易犯的第二个错误,就是沉迷于“术”,而忽略了“道”。
啥是“术”?花里胡哨的转场、炫酷的特效、五彩斑斓的滤镜。啥是“道”?节奏感。
记住,节奏感,这是一个视频的灵魂,是它的心跳。一个没有节奏的视频,就像一个没有鼓点的乐队,再好的乐手也弹不出动听的旋律。
那么,节奏感从哪儿来?
答案简单到让你意外:音乐。
求求了,别再用那些烂大街的抖音神曲了。花点时间,去音乐平台找一首真正能触动你、并且符合你视频情绪的BGM。然后,戴上耳机,反复听。听它的鼓点在哪里,情绪的起伏在哪里,高潮在哪里。你的剪辑点,就应该踩在这些地方。
所谓的卡点,不是什么高深的技术。说白了,就是你的画面切换,要跟音乐的节拍器“啪”地一下对上。鼓点一响,画面切一下;旋律一扬,来个特写。观众在潜意识里感受到了这种音画同步的和谐,就会觉得“爽”。这是一种生理性的愉悦感。
怎么练习?把你的素材一股脑儿全扔进时间线,然后播放你选好的音乐。闭上眼睛听两遍,然后睁开眼,跟着音乐的节拍,用手指在桌上打拍子。当你的手指敲下去的时候,就在时间线上切一刀(打个标记)。来回几次,你对节奏的感觉就来了。这比你看一百个教程都有用。
除了音乐,节奏还体现在画面的呼吸感上。别把所有素材都剪得满满当当,一秒钟恨不得切八个镜头。那样观众会累,会信息过载。快节奏的镜头组里,可以突然插入一个长达三秒的空镜或者人物特写慢放,就像音乐里的休止符,让观众喘口气,也让情绪有时间沉淀。一张一弛,这才是高手玩的。
然后我们再聊聊那些“术”层面的东西。
转场:我个人的观点,90%的转场都是垃圾。尤其是那些飞来飞去、翻转跳跃的特效转场,用一次就显得很廉价。最高级的转场是什么?是硬切。对,就是上一个画面结束,下一个画面直接开始,干净利落。其次是叠化,能让情绪平滑过渡。当你不知道用什么转场时,就用硬切,准没错。
调色:这玩意儿是给视频化妆。你素颜的视频可能也挺好,但化了妆,能立刻提升气质。初-学-短-视-频-剪-辑阶段,你不需要懂什么LUT、曲线、色彩轮。你就记住一个原则:你希望你的视频给观众什么感觉?
是温暖怀旧的?那就往黄色、橙色上稍微拉一拉,降低一点饱和度,仿佛午后阳光。是清冷高级的?那就加一点蓝色调,增加对比度,让画面通透。是活力四射的?那就提高饱和度和鲜艳度,让颜色更抓眼球。
很多软件里都有现成的滤镜,先用起来,多试试,找到你喜欢的感觉。然后点开那个滤镜的参数看看,哦,原来“电影感”就是把高光压暗了一点,阴影里加了一点蓝。看多了,你就懂了。
音效:如果说BGM是视频的灵魂,那音效就是视频的血肉。它太重要了,但又太容易被新手忽略。一个简单的开门声、打字声、风声、甚至一个微弱的“嗡”的环境音,都能让你的视频瞬间变得“真实”,有沉浸感。你去拉那些大V的视频,把画面关掉,只听声音,你会发现里面充满了各种你平时看视频时没注意到的细节音效。这就是专业和业余的区别。
最后,我想说点心态上的事。
别怕丑。你剪出来的第一个、第十个、甚至第五十个视频,可能都烂得让你自己不忍直视。太正常了。你以为那些百万博主是天生的剪辑大神?他们硬盘里删掉的废片,比你吃过的米都多。
完成,永远比完美重要。不要因为一个转场不完美,一个调色不满意,就卡在那儿不前。先硬着-头-皮把它做完,发布出去。然后去看别人的作品,去模仿,去拆解。看下一个视频的时候,有意识地去想:“他这里为什么这么剪?他这个音效用得好妙!”
初学短视频剪辑的过程,本质上不是在学一个软件,而是在培养一种“网感”和“审美”。软件只是工具,是你表达思想的笔。真正决定你作品高度的,是你脑子里有没有东西,以及你能不能把脑子里的东西,有节奏、有情绪地呈现出来。
所以,关掉那些收藏夹里吃灰的教程吧。现在,就现在,打开剪映,把你手机里最近拍的一段视频拖进去,找一首你喜欢的歌,然后,开始“乱剪”!
相信我,当你沉浸进去,忘了时间,忘了那些复杂的参数,只跟着感觉走,那个“对”的瞬间,自然会来。
原创文章,作者:剪辑研究所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douyin766.com/182260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