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实话,一开始我真以为,这“边框大小”就是个简单的数字游戏,在视频剪辑软件里拖拉几下就搞定。后来才发现,这事儿远没那么简单。分辨率,画面比例,裁剪,缩放,输出设置……这几个概念,就像几个调皮捣蛋的孩子,总爱凑一块儿给你添乱。
先说说这分辨率和画面比例。 这俩兄弟,常常被大家混淆。 我之前也是,总觉得这俩是一回事。 但仔细想想,分辨率就像你的画布上有多少个像素点。 而画面比例是你的画布的长宽比。 比如 1920×1080 是分辨率, 16:9 是画面比例。 就像你画画选纸,先得考虑纸张尺寸和比例。

视频剪辑软件里的“项目”,就是你的视频画布。 你打开软件,第一步通常是创建项目。 这时候,你就得想好你的视频要发到哪儿。 不同的平台,比如B站、抖音、朋友圈,都有它们自己的“标准”画面比例。 16:9 (横屏) , 9:16 (竖屏) , 1:1 (正方形) 是常见的三种。分辨率通常跟着画面比例走。 比如1920×1080 对应 16:9, 1080×1920 对应9:16。 好比你画画之前,得先选好画布的尺寸和比例。
接下来,就是导入你的素材。 问题来了,你拍的素材,画面比例很大可能跟你的项目设置不一样。 你辛辛苦苦拍的 16:9 的视频,想发抖音? 嘿,那你得忍受一下。软件的法宝就两个:缩放和裁剪。
缩放就是按比例改变画面大小。 你用16:9的视频放到9:16的框里, 如果选“适应”,画面就会整体缩小,直到宽或高刚好 fit 进去。 结果? 四周就黑边白边伺候着,这 “边框”就出现了。
裁剪, 就是砍掉画面的一部分。 你把16:9的视频放到9:16的框里, 如果选择填充,软件会放大画面,填满整个框。 多出来的部分? 拜拜了! 你可能丢失了画面边缘的内容。
所以说,调“边框大小”,其实是调整你视频素材在“容器”里的显示方式。 是缩放、裁剪,还是两者结合? 有时候黑边白边,不是无奈之举,是精心设计。
记得有一次,我为了给一个视频加边框,捣鼓了半天。 想着给视频加个艺术感,结果弄得一团糟。软件里的设置,看得我头大。 最后索性一不做二不休,边框也不加了,就保留了原有的画面比例。 虽然简单了点,但看着也还舒服。
哦,对了,我还没提到输出设置这个大坑。 项目里看着一切完美,一导出,画面比例没选对,又得重新处理,黑边白边又出现了。输出设置里的分辨率也很重要。 你项目设置1080p,导出选了个720p,画面糊得你爹妈都不认识。
不同软件操作上会有点区别。 但万变不离其宗。 确定你的“框”-> 放视频内容 -> 调整内容显示。视频剪辑这个东西,得多摸索、多尝试,才能掌握其中的玄机。
边框不光是技术问题,也是一种视觉选择。 是黑边、白边,还是彩色的? 细还是粗? 圆角还是直角? 这都影响着观众的观感和你的视频风格。 甚至有时候,黑边白边,是一种构图手段。
总而言之,
说实话,刚开始上手 视频剪辑那会儿,对“边框大小”这事儿,我是完全懵圈的。总觉得不就是调个尺寸嘛,像Word里拉图片那样,随便框一下,放大缩小,完事儿呗。结果呢?不是上下两道难看的黑杠,就是左右俩大白边,有时候更离谱,人物被活生生截掉一半!那感觉,就像你精心装裱一幅画,结果相框尺寸不对,要么画塞不进去,要么画在框里晃荡,周围留着难看的空隙。
后来折腾得多了,踩坑踩饱了,才慢慢咂摸出点门道来。原来我们嘴里随口说的“ 视频剪辑边框大小”,压根儿不是一个孤立的功能键,它呀,是一堆东西搅合在一起的最终呈现。背后牵扯到好几个核心概念,理解这些,比死记硬背哪个按钮叫什么名字重要得多。
第一个,也是最基础的,就是 分辨率和画面比例。这俩是孪生兄弟,形影不离,但意思可不一样。分辨率,说白了,是你的视频画面由多少个像素点组成,比如1920乘以1080,就表示画面横向有1920个点,竖向有1080个点。点越多,画面通常越清晰。画面比例呢?它是你的画面的宽高比,比如16:9,就是宽是高的1.77…倍;9:16就是高是宽的1.77…倍;1:1就是正方形。你看,1920×1080就是16:9的分辨率,而1080×1920就是9:16的分辨率。你的视频剪辑项目一建立,第一步通常就是让你选定一个主战场——这个主战场的分辨率和画面比例是啥。这就像画家铺开画布,你得先决定你的画布是长方形还是正方形,是多大一张。这一步定下的,就是你最终成片的“边框”的基础形态。
比如,你想剪个发抖音的竖屏视频,那你就得把项目设置成9:16,常见的 分辨率是1080×1920。你要剪个放B站的横屏视频,那多半是16:9,分辨率可能选1920×1080或者更高的4K(3840×2160)。如果你一开始项目就选错了比例,比如用16:9的项目去剪竖屏内容,那接下来的每一步都别扭。
素材导入项目后,问题就来了。你用手机随手拍的素材可能是16:9的,或者用相机拍的更宽的2.35:1的电影比例,结果项目是9:16的竖屏。这时候, 视频剪辑软件不会魔法让你的16:9视频变成9:16还不变形、不丢内容。它只能做调整,主要就是靠缩放(Scaling)和裁剪(Cropping)。
缩放,就是把你的视频画面整体按比例放大或者缩小,让它适应新的“画布”。你把16:9的视频塞进9:16的竖框里,如果选“适应”(Fit),软件会把视频缩小,直到它的宽度填满9:16的竖框。结果呢?视频变小了,上下留了两条大黑边。这就是一种最常见的“边框”——因为画面比例不匹配,通过缩放让内容完整显示,但牺牲了画面空间,周围留下了空白(通常是黑色的)。反过来,如果你把一个9:16的视频放进16:9的横框里,软件会把视频缩小到高度填满横框,左右就留下了黑边。
裁剪呢?这是另一种处理方式。同样是16:9素材放到9:16项目里,如果你选“填充”(Fill),软件会把视频放大,直到它的高度填满9:16的竖框。这时候,因为视频是16:9的,放大后宽度就远超过了9:16竖框的宽度,软件就咔嚓一下,把左右超出竖框的部分裁剪掉了。画面是填满了,没有黑边,但视频边缘的内容——可能是人物的胳膊,风景的细节——就没了。这也不是直接调边框,而是通过牺牲画面内容来让画面填满“框”。
所以,很多时候我们说的调整 视频剪辑边框大小,其实是在软件里:
1. 确定项目的分辨率和画面比例。这是定下“框”的大小和形状的基调。
2. 导入素材后,根据项目比例调整素材的缩放和位置。是让素材缩放适应框架留黑边(制造“边框”),还是裁剪掉一部分让素材填满框架?或者手动缩放到某个大小,然后调整它的位置,让某个重要部分在画面中央,周围留空?这些操作直接影响到视频内容在“框”里的样子,也间接决定了“边框”是多大、在哪儿出现。
还有一种情况,我们说的“ 边框”不是因为画面比例不匹配产生的黑边,而是我们自己设计上去的,比如一道细细的白边,或者一个带有纹理、带有圆角甚至logo的装饰性边框。这种边框的添加,通常不是通过调整视频本身的分辨率、缩放或裁剪来实现的,而是在视频剪辑软件里作为一个图层或者效果叠加在视频内容上面。你可以在视频轨道上面新建一个轨道,导入一个带有边框图案(背景透明的PNG图片)放在上面,或者使用软件自带的“边框”效果模板(如果软件有的话)。这种边框的“大小”、“粗细”、“颜色”,完全是靠你添加的这个图层或效果的属性来控制的,和视频内容的尺寸调整是两码事,但最终视觉效果是视频画面被一个边框包围了。
我自己最初对这些概念稀里糊涂,经常是拍好了剪的时候才发现比例对不上,人物被截得七零八落,或者画面里黑边感人。比如辛苦拍的航拍大场景,想发朋友圈,非要硬塞进1:1的正方形框里,结果画面四周被 裁剪了一大圈,那种壮阔感完全没了,只剩下中间一小块地方,看着特别憋屈。那感觉就像,你本来想展示一片草原,结果只能通过一个窄窄的窗户看出去,窗户外面都是墙。
痛定思痛,我才明白, 视频剪辑这活儿,从拍摄阶段就得想好最终的呈现画面比例。如果打算发抖音,拍的时候就尽量用竖屏构图;如果打算做电影感,拍的时候就考虑宽银幕的比例,剪辑时加遮幅(上下黑边)。这样,在导入视频剪辑软件创建项目时,就直接选择对应的分辨率和画面比例,后续调整缩放、位置才不至于太被动,才能更好地保留画面内容。
最后一步,但同样致命的,是 输出设置。你在项目里把一切都调得完美了,画面比例对了,缩放也合适,该有的“边框”也有了。结果导出的时候,输出设置里的分辨率或画面比例又选错了。比如项目是1920×1080 (16:9),你导出时手抖选了个1080×1920 (9:16)。那软件在导出时,又会根据这个新的输出设置对你的16:9画面进行一次处理,要么缩放,要么裁剪,很可能就破坏了你在项目里辛辛苦苦调整好的效果,最终导出的视频又变成了奇怪的尺寸,或者重新出现了你不想看到的黑边。所以,输出设置是你在视频剪辑过程中对“边框大小”控制的最后一扇门,一定要和你的项目设置以及预期效果保持一致。
无论是Adobe Premiere Pro、Final Cut Pro X、DaVinci Resolve这些专业 软件,还是剪映、CapCut这类对新手更友好的工具,它们在处理视频尺寸和边框问题上的底层逻辑都是相通的:都是围绕着分辨率、画面比例、缩放、裁剪这几个核心操作进行的。名字可能不一样,按钮位置不同,但原理是一样的。理解了原理,哪怕换个软件,你也知道去哪儿找对应的功能。
所以,别再问“怎么剪辑视频的 边框大小”了,试着问问自己:我想让最终视频是什么样的画面比例?我的原始素材是什么样的画面比例?我想让素材在最终的“框”里完整显示(留黑边)还是填满整个画面(裁剪边缘)?我想添加的是因为比例不符产生的黑边,还是有设计感的装饰性边框?理解了这些,你才知道在你的视频剪辑软件里该去调整项目的分辨率和画面比例,该去调整素材的缩放和位置,还是该去叠加一个效果或图片层,最后别忘了检查输出设置。视频剪辑,有时候就是和这些“框框条条”较劲的过程,但一旦你掌握了它们,你就掌握了你画面的主动权。这不仅仅是技术操作,更是一种视觉表达的策略。
原创文章,作者:剪辑研究所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douyin766.com/178737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