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真的,有时候我真想把鼠标砸了。就在上个礼拜,为了一个五秒钟的镜头,一个需要把人物从杂乱背景里抠出来的镜头,我,一个自诩还算熟练的剪辑师,对着电脑屏幕熬了整整六个小时。放大,缩小,用钢笔工具一个像素一个像素地描边,眼睛都快瞎了。那种感觉,就像是在用牙签雕刻一艘航母,绝望,且毫无意义。当时我就在想,这活儿,到底什么时候是个头?
然后,我就撞见了Runway剪辑。

一开始我是不信的。朋友神神秘秘地发来一个链接,说:“试试这个,你的肝会感谢我的。” 我点进去,看到满屏的“AI”、“生成”、“魔法”,心里直犯嘀咕。又是一个吹牛的噱头吧?这些年,打着AI旗号的工具还少吗?大多都是些半吊子,要么慢得要死,要么效果一塌糊涂。但那天,我真的被六个小时的抠图折磨疯了,抱着“死马当活马医”的心态,我把那段视频传了上去。
我找到了那个叫“绿幕”的功能,甚至都懒得看教程,直接用鼠标在人物身上划拉了一下。一下。就那么一下。
下一秒,我整个人从椅子上弹了起来。
背景消失了。干干净净,彻彻底底。人物的发丝,甚至衣服上细微的褶皱,都完美地保留了下来。整个过程,不超过三秒钟。我愣在那里,看着屏幕,反复确认自己是不是眼花了。六个小时的工作量,三秒钟。那一刻,我听到的不是电脑风扇的嗡嗡声,而是我过去那些年辛苦建立的所谓“技术壁垒”轰然倒塌的声音。这哪是工具?这简直就是巫术。Runway剪辑,这个名字我算是记住了。
但这仅仅是个开始,真正让我头皮发麻的,是它的Gen-2模型。也就是那个传说中的“文生视频”。
“一个男人走在霓虹灯闪烁的雨夜东京街头,赛博朋克风格”。我抱着玩一玩的心态,在输入框里敲下了这行字。然后点击生成。等待的十几秒里,我甚至还泡了杯咖啡,心里想着,最多也就是生成几张会动的PPT吧。
当画面动起来的那一刻,我手里的咖啡杯差点掉了。屏幕上呈现的,就是一个活生生的、流动着的赛博朋克世界。地面反射着五光十色的招牌,雨滴打在男人的风衣上,溅起细微的水花,远处的空中飞车一掠而过。这不只是“动起来”,这里面有光影,有氛围,有叙事感!我脑子里那个模糊的、只可意会的画面,Runway剪辑就这么轻而易举地给你“翻译”了出来。
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?这么说吧,以前我们做视频,是“拍素材-剪辑-特效”的流程。我们是现有材料的“组装工”。而现在,Runway剪辑把这个流程彻底颠覆了。我们变成了“造物主”。我需要一个航拍的雪山镜头作为转场?不需要去素材网站花大价钱买,也不需要真的去爬雪山。我只需要告诉它:“白雪皑皑的山峰,雄鹰飞过,电影级镜头”。Boom,画面就来了。AI视频生成的概念,不再是科幻小说里的情节,它就活生生地摆在我面前的浏览器里。
你以为这就完了?还没。它的“无限画布”功能,更是把我的想象力彻底点燃了。上传一张人像照片,画面里只有一个人的脸。然后呢?我可以用鼠标把画框往外拖,就像把一张小照片放在一张无限大的白纸上一样。往左拖,AI会自动补全他的肩膀、手臂、他坐着的椅子;往右拖,AI会给你画出他旁边的桌子、桌上的咖啡、窗外的街景。一张静态的、局促的肖像照,就这样被我“拉”成了一幅生动的、充满故事感的环境人像。这种感觉,就像是拥有了神笔马良的那支笔,想画什么,就有什么。
当然,Runway剪辑并非完美无瑕。有时候,AI会“会错意”,生成一些奇奇怪怪的东西,比如多出一条胳膊的人,或者违反物理定律的建筑。现在的它,更像一个想象力爆棚但偶尔会犯迷糊的天才少年。它给你的,可能不是一个能直接放进商业成片的、100%精准的镜头,但它提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可能性——创意的快速原型化。
在过去,一个想法从诞生到变成可见的动态画面,中间隔着设备、技术、时间和金钱的巨大鸿沟。而现在,Runway剪辑把这条鸿沟填平了。我可以在几分钟内,把我脑海中那些天马行空的片段全都生成出来,看看它们组合在一起是什么效果。这种“所想即所得”的创作自由,是任何传统剪辑软件都无法给予的。它正在重塑我们的工作流,甚至是我们思考创意的方式。我们不再被“我能不能实现”所束缚,而是可以更纯粹地去思考“我想要什么”。
现在,每当有朋友抱怨剪辑太累,抠图太烦,找素材太难的时候,我都会把Runway剪辑的链接甩给他。这不是在安利一个工具,我感觉我是在传递一个来自未来的火种。一个视频创作的新纪元,真的已经来了。那些曾经被我们视为核心竞争力的繁琐技术,正在被AI以一种近乎粗暴的方式消解。而我们创作者,终于可以从“技术工种”的枷锁中解脱出来,回归到创作最本真的核心——讲一个好故事。
所以,忘了那些熬夜抠图的日子吧。未来,你的想象力,才是唯一的素材库。
原创文章,作者:剪辑研究所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douyin766.com/182567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