摄影这东西,从按下快门那一刻起,就在撒谎。
真的。别急着反驳我。相机那个冷冰冰的传感器,它哪懂你当时心里的波涛汹涌?它只能木讷地记录一堆光线数据,亮度、色温、对比……仅此而已。你看到的落日,是能把心都融化掉的橘红色渐变,带着一丝紫色的忧郁;可相机拍出来,嗨,可能就是一片死气沉沉的黄。你感受到的森林,是光线穿过树叶缝隙,在空气中跳舞的丁达尔效应,带着泥土和青草的湿润气息;可相机拍出来,大概率就是一坨明暗不清的绿色。

所以,关于摄影剪辑,我想说的第一件事,也是最重要的一件事,就是:它不是作弊,也不是什么“照骗”的源头,它是摄影这门艺术创作中,不可分割、至关重要的一半灵魂。
我见过太多新手,捧着刚入手的相机,拍了一堆自以为是的“原片直出”,然后困惑为什么自己的照片平平无奇,像一杯温吞的白开水,而别人的照片却像一杯精心调制的特调鸡尾酒,层次丰富,回味无穷。
区别在哪?就在于摄影剪辑。那不是简单的拉个亮度、加个饱和度。那是你在数字暗房里,进行的一场二次创作。你,作为创作者,要做的,是把相机没能“翻译”出来的那部分情绪、氛围和故事感,亲手“写”回去。
我曾经也疯狂迷恋过各种滤镜和预设。今天下载一个日系小清新,明天又搞一套赛博朋克。结果呢?把别人的“衣服”硬套在自己的“模特”身上,怎么看怎么别扭。别人的预设,是基于他当时的光线、他的器材、他的构图和他想表达的情绪。你直接拿来用,就像偷懒抄作业,连名字都忘了改,滑稽又无效。
后来我才想明白,摄影剪辑的核心,根本不是那几个花里胡哨的预设,而是你对一张照片的理解和规划。
在你打开Lightroom或者Photoshop之前,先别动鼠标。盯着你的照片,就那么静静地看上几分钟。问自己几个问题:
- 这张照片,我想让别人看到什么?主体是什么?
- 我当时按下快门的时候,是什么心情?是宁静,是躁动,是喜悦,还是孤独?
- 我希望这张照片最终呈现出一种什么样的 氛围 ?是温暖怀旧的电影感,还是冷峻凌厉的未来感?
想清楚了这些,你才有了剪辑的“导航”。
接下来,才是技术的活儿。但技术,永远是为思想服务的。
我的流程通常是这样的,不一定对,但或许能给你点启发。
第一步:做减法,而不是加法。
一张照片,画面里的元素往往太多太杂。剪辑的第一步,往往是裁剪。大胆地裁!把那些干扰视线的、跟主题无关的东西,统统给我裁掉。有时候,一个16:9的电影感构图,或者一个1:1的方构,能立刻让照片的主题突出好几个档次。记住,画面不是越满越好,留白,有时候比实体更重要。
第二步:重塑光影,这是灵魂。
光影,是摄影的语言。原片的光影太平了?没关系,我们自己来“雕刻”。我很少会去动“曝光”这个总开关,那太粗暴了。我更喜欢用曲线,或者高光/阴影滑块,去精细地控制画面的明暗关系。
想象自己手里有一束光,和一团影子。哪里需要被照亮,是主角的脸庞,还是远处的山峰?哪里需要被压暗,是杂乱的背景,还是无关紧要的角落?通过径向滤镜、渐变滤镜,甚至画笔工具,进行局部的提亮和压暗——这在过去叫“Dodging and Burning”(加光减光),是暗房里大师们的看家本领。现在我们用鼠标就能实现,简直是神技。
你要做的,就是引导观众的视线,让他们第一眼就看到你想让他们看到的地方。光,就是你的指挥棒。
第三步:拿捏色彩,这是情绪的开关。
色彩是最能直接撩拨人心的东西。但新手最容易在色彩上翻车,要么就是饱和度战士,把颜色拉到溢出,看得人眼睛疼;要么就是色温乱飘,一张好好的雪景调成了“黄疸病”现场。
关于色彩,我的建议是克制。
先从白平衡开始,找到一个准确的或者你想要的基调。是偏冷的青蓝色调,还是偏暖的橙黄色调?这决定了照片的整体情绪。
然后,再进入HSL(色相、饱和度、明度)面板,对单一颜色进行微调。比如,我想让天空更蓝一点,那就单独去调整蓝色的色相和饱和度;我想让模特的肤色更通透,那就去调整橙色和红色的明度。
记住一个原则:画面里的颜色,不是越多越好。有时候,统一的色调,甚至降低饱和度,反而能让照片更有高级感和故事感。你可以尝试只保留一两种主色,把其他颜色的饱和度都降下来,看看会发生什么奇妙的化学反应。
最后,关于质感和细节。
适当增加一点清晰度或者锐化,可以让细节更突出。但千万别过。过度的锐化会让照片边缘出现可怕的白边,看起来非常廉价。同样,现在很流行的颗粒感,也不是随便加的。胶片质感的颗粒,能给照片增加一种复古和文艺的气息,但如果加在一个本身就很干净通透的商业人像上,就会显得不伦不类。
工具,终究是工具。LR、PS、Capture One……它们都只是你的画笔。真正决定一张照片最终样貌的,是你对美的认知,是你对生活的观察,是你内心深处想要表达的那个独一无二的世界。
所以,别再纠结于“原片直出”是不是更高贵了。那没有意义。
你的每一次摄影剪辑,都是一次与自己的对话,一次对瞬间的重新解读和升华。它让一张平面的照片,变得有了呼吸,有了温度,有了能被人读懂的唇语。
去折腾吧,去犯错吧。把一张照片调成四不像,没关系,删掉重来。慢慢的,你就会找到属于你自己的那套“语言”,你的照片,也就有了别人无法复制的,你的签名。
原创文章,作者:剪辑研究所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douyin766.com/182552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