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是不是也经历过这种绝望?在KTV里,朋友们点了一首你的“本命”歌曲,前奏一响,你信心满满地拿起麦克风,结果第一句就直接“英勇就义”。那个高音,就像珠穆朗玛峰一样遥不可及,声带在上面苦苦挣扎,最后出来的声音要么是声嘶力竭的呐喊,要么是细若游丝的气音。整个场面,一度非常尴尬。
这时候,你心里会不会冒出一个念awesome的想法:要是这歌能降个调就好了!

没错,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聊的主角——音乐剪辑降调。这玩意儿,说简单也简单,下载个软件,拖进去,拉一下滑块,完事。但说难,它也能把你折腾个半死,因为一不小心,你降调后的作品听起来就会怪得离谱,声音像是被压路机碾过,充满了廉价的“电音感”,人声变得又扁又闷,毫无生气。
所以,怎么才能把降调这个活儿干得漂亮、干得专业,让降调后的歌曲听起来依然自然、动听?这背后可藏着不少门道。
咱们先得搞明白一个根本问题:为什么随便用个软件降调,声音会变得那么难听?
你得知道,电脑处理声音降调,本质上是在玩弄数字信号。最粗暴的方法,就是把整个音频的波形“拉长”,这样一来,频率自然就降低了,音调也就下来了。但代价是什么?是节奏变慢了!你本来想唱一首周杰伦的快歌,结果降了个调,直接变成了老年迪斯科,这谁受得了?
于是,更聪明的算法诞生了,它们可以在不改变时长的情况下,单独改变音高。这就是市面上绝大多数软件的核心技术。但问题又来了,人声,这个世界上最复杂的“乐器”,可不是那么好糊弄的。它的音色,不仅仅取决于基频(也就是音高),还取决于一个叫“共振峰”的东西。你可以简单理解为,共振峰决定了你的声音听起来是“你”,而不是别人,是男声而不是女声,是清澈而不是浑厚。
很多劣质的降调算法,在降低音高的同时,把共振峰也一并给拉下来了。结果就是,一个成年男性的声音,降了几个调之后,听起来就像一个刻意压着嗓子的“绿巨人”,沉闷、失真,失去了所有灵性。这就是我们听到的那种“怪声”的来源。
所以,音乐剪辑降调的第一个,也是最重要的秘诀,就是:选择一个能够“保留共振峰”的算法!
这个功能,在专业一点的音频软件里,通常会叫做“Formant Preservation”、“Preserve Formants”或者类似的说法。当你勾选上这个选项,软件就会在降低音高的同时,智能地维持人声的音色特征不变。这样处理出来的声音,才不会变成“大魔王”或者“泡了水的机器人”。
那么,具体该用什么工具呢?
如果你只是偶尔玩票,不想搞得太复杂,电脑上的免费软件 Audacity 其实就能凑合。在它的“改变音高”效果里,有一个“使用高质量的伸缩”选项,勾上它,效果会比默认的好上不少。但说实话,它的上限也就那样了,降一两个半音还行,多了就容易露馅。
要是你想得到真正高质量的效果,那就得请出专业选手了。我个人最推荐的,是 Adobe Audition (简称Au)。Au内置的音高修正工具非常强大,它的iZotope算法引擎,在处理音高时提供了极高的自由度和质量。你不仅可以降调,还能精细地控制共振峰的偏移,甚至可以把一个男声在保持自然度的情况下,变得更“亮”或者更“沉”。在Au里进行音乐剪 এক্ষ降调,你只需要在效果器里找到“音高换挡器”,然后把算法调到最高的“iZotope Radius”,再根据需要调整,出来的效果,绝对能甩开那些手机App好几条街。
当然,如果你是骨灰级玩家,或者想把翻唱作品做到极致,那 Melodyne 这款“神器”就是你的终极目标。Melodyne简直就是人声的“手术刀”,它能把音频里的每一个音符都可视化,你可以像编辑MIDI音符一样,随意拖动每一个字的音高、时长、甚至颤音幅度。它的降调算法,业界公认是天花板级别的,降出来的声音,几乎可以做到以假乱真。用它来处理,别说降几个调了,你甚至可以把一首跑调的歌,硬生生“修”回正轨。
掌握了工具,接下来就是一些实战中的“心法”了。
心法一:能少降,就别多降。任何算法都不是万能的。降的幅度越大,失真和瑕疵出现的可能性就越高。通常来说,降一到两个全音(也就是两到四个半音)是比较安全的范围。如果你发现一首歌需要降五个半音以上才能唱,那或许可以考虑……换一首歌?或者,至少要做好音质会有一定损失的心理准备。
心法二:终极大法——人声和伴奏分离处理。这是能让你的降调作品音质产生质变的一步。为什么?因为伴奏和人声的声学特性完全不同。伴奏里有鼓、贝斯、吉他、合成器,频率范围极广,非常复杂。人声则相对集中。用同一种算法去处理混合在一起的音频,就像用一把大砍刀去做精细的雕刻,顾此失彼。鼓的声音可能会变得模糊,钢琴的声音可能会出现诡异的颤动。
正确的做法是什么?找到这首歌的纯伴奏(instrumental)和干声(acapella)。现在网上资源很多,不难找。然后,分别对这两个文件进行音乐剪辑降调。处理伴奏时,你可以不那么在意共振峰,因为乐器没有这个概念。处理人声时,则务必打开我们前面说的“保留共振峰”选项。最后,再把降好调的人声和伴奏重新混合在一起。
我保证,这样操作一番下来,你得到的成品,会比直接处理原曲好上不止一个档次。声音会更清澈,细节更丰富,人声和伴奏的融合度也更高。这才是真正“专业”的玩法。
最后,别忘了你的耳朵。所有技术和参数,最终都是为听感服务的。在调整时,反复对比原始音频和你处理后的版本,戴上好一点的耳机去听。人声的情感还在吗?乐器的质感有没有丢失?有没有出现不自然的嗡嗡声或者相位问题?相信你的耳朵,它是你最好的质检员。
音乐剪辑降调,这个看似简单的操作,其实是一场在技术和艺术之间的微妙平衡。它不是一个冰冷的按钮,而是一个能让你跨越生理极限,去拥抱更多心爱歌曲的桥梁。当你掌握了这些方法,你就不再是那个在KTV里望“高音”兴叹的无奈歌手,而是一个能够自由驾驭音乐的魔法师。
去吧,去把你歌单里那些曾经因为调太高而不敢碰的歌,都降下来,然后,唱个痛快!
原创文章,作者:剪辑研究所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douyin766.com/182455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