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有没有想过,为啥有的剧,你明明知道剧情有点扯,演员也就那样,但你就是看得停不下来,一集接一集,跟中了邪似的?而有的剧呢,大制作、大卡司,结果你看着看着就想快进,或者干脆拿起手机开始刷短视频。
这中间差的那口气,那股劲儿,很可能就出在剪辑上。

电视剧咋剪辑?这问题问得好。外行人看热闹,觉得不就是把拍好的镜头咔咔咔粘一块儿嘛。我跟你说,要是真这么简单,那世界上就不存在“神剪辑”和“烂剪辑”了。剪辑,说白了,是给一部剧“渡劫”,是第二次创作,是真正的“化腐朽为神奇”。
咱们先从最原始的状态说起。
一个剧组,辛辛苦苦拍上几个月,留下的是什么?是T为单位的硬盘,里面是海量的视频素材。你想想,一个场景,为了保险,导演可能会让演员演个七八遍,远景、近景、特写、不同角度的机位,全都给你拍一遍。这里面,有演员状态最好的那一条,也有他说错词儿、打磕巴的NG镜头;有摄影师手抖了的废片,也有场工不小心入画的穿帮。
所有这些玩意儿,好的坏的、能用的不能用的,像一锅热气腾腾但没法下咽的大乱炖,全都扔到了剪辑师面前。剪辑师的第一步,就是当个耐心的厨子,先把能吃的菜(可用镜头)都给挑出来。这个过程叫“扒素材”,极其枯燥,极其磨人。但这是地基,地基不稳,后面的楼盖得再漂亮也得塌。
挑完了菜,就得开始“炒”了。这就是粗剪阶段。
剪辑师会按照剧本的顺序,把每个场景的镜头大致拼凑起来,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线。这个时候,你看片子,会觉得特别糙,节奏拖沓,人物说话中间可能停顿好几秒,镜头切换也生硬得不行。就像一个人刚学会走路,歪歪扭扭,随时要摔倒。这个版本,一般人是看不下去的,但它很重要,它让故事从一堆碎片,变成了有头有尾的“人”形。
接下来,重头戏来了——精剪。这才是真正见功夫,见审美,见才华的地方。
一个牛掰的剪辑师,这时候就不再是厨子或者建筑工了,他变成了心理学家、音乐家,甚至是魔术师。
首先,是剪辑节奏的掌控。这玩意儿玄乎得很,但你绝对能感觉到。一场追车戏,为什么让你手心冒汗?因为剪辑师会用极快的速度切换镜头,车轮特写、紧张的脸、飞逝的街景、对手的表情……砰砰砰地砸向你的眼球,配合着急促的音乐,你的心跳不跟着加速才怪。而一场深情的告白戏,为什么让你眼眶湿润?剪辑师可能会刻意放慢节奏,让镜头在一个演员含泪的眼睛上多停留那么一两秒,那一两秒的静默,比任何台词都有力量。剪辑的节奏,就是一部剧的呼吸。优秀的剪辑,能带着你一起呼吸。
然后,是情绪的引导和塑造。你以为演员的表演决定了一切?错!剪辑师才是你情绪的遥控器。举个最简单的例子,同一个演员面无表情的镜头,后面接一个孩子在玩耍的镜头,你会觉得这个演员的表情是“慈爱”的;如果后面接的是一具尸体,你会觉得他的表情是“悲伤”的。这就是剪辑的魔力。剪辑师通过镜头的排列组合,能无中生有地创造出剧本里没有、演员也没演出来的情绪。他们会精准地找到演员某个稍纵即逝的微表情,一个眼神的游离,一个嘴角的抽搐,然后把它放大,安插在最关键的节点上。那一瞬间,角色的内心世界,就被剖开给你看了。
再说说声音设计。别以为剪辑只是鼓捣画面的。一个沉默的房间,加上一点窗外若有若无的风声和远处模糊的狗叫,就有了“深夜”的寂寥感。一场激烈的争吵,如果把背景音全部抽掉,只留下声嘶力竭的对白,那种窒息感会扑面而来。而配乐,更是剪辑师手里的大杀器。在哪个点进音乐,进什么样的音乐,音量多大,都是学问。恰到好处的配乐,能让平淡的画面瞬间升华。声音,那是剪辑的灵魂伴侣。
最绝的,还得是“救场”。
有时候,演员在现场的发挥可能并不理想,或者两个演员之间根本没演出那种化学反应。怎么办?拍都拍完了,总不能重拍吧。这时候,剪辑师就得上场“动手术”了。他可能会把A演员表现最好的上半句台词,和B演员状态最佳的反应镜头拼在一起;再用一个空镜(比如桌上的水杯)或者一个远景来过渡一下,硬生生“造”出你来我往的戏剧张力。你看到的很多CP感爆棚的画面,天知道在剪辑室里被动了多少刀“乾坤大挪移”的手术。这就是真正的化腐朽为神奇。把一手烂牌,通过精妙的排列组合,打出王炸的效果。
所以,电视剧咋剪辑?
它不是简单的拼接,它是一门关于节奏、情绪和叙事的艺术。剪辑师坐在那间昏暗的小黑屋里,面对着屏幕上成千上万个瞬间,他们像一个诗人挑选词语一样,挑选着最合适的画面和声音,把一个故事讲得扣人心弦。他们是整部剧最终的把关人,是那个躲在幕后,却能精准地攥着你心脏、让你哭让你笑的“神秘人”。
下次再看到一部让你欲罢不能的剧,别光顾着夸导演和演员了。也花一秒钟,想想那个在海量素材里为你披沙拣金,最终把这一切呈现在你面前的剪辑师吧。他们的工作,值得被看见。
原创文章,作者:剪辑研究所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douyin766.com/182452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