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几十个G的素材,像一堆杂乱无章的毛线球一样被扔到你面前,你的任务,不是简单地把它们理顺,而是从中抽出最亮的那一根,织成一件能让人穿在心里的毛衣。
这就是我理解的剪辑。所以,如果一份短视频剪辑自我介绍开篇就罗列“精通Pr、FCPX、DaVinci、AE”,我会直接划走。真的,这年头,谁还不会用几个软件?那感觉就像一个厨子在炫耀自己会用刀和火,毫无意义。

我叫阿哲,一个不想被称为“剪辑工具人”的剪辑师。
我的自我介绍,从来不写在简历的文字栏里,它藏在我每一个作品的BGM鼓点里,藏在每一次转场的呼吸里,藏在人物眼神特写停留的那0.5秒里。
说真的,剪辑师的自我介绍,就是你的作品集。这比任何天花乱坠的形容都来得实在。你给我看一个你剪的片子,哪怕只有30秒,我就能大概摸清你的底细:你的网感,你的审美,你对节奏的掌控力,甚至,你这个人是不是有趣。
但如果非要用语言来描述,那我的这份短视频剪辑自我介绍大概是这样的:
我不只是在“剪辑”,我是在用镜头语言进行二次写作。编导给我的,是剧本和素材,是“面粉”;而我需要做的是决定把它做成馒头、面包还是精致的法式小蛋糕。这个过程,充满了选择、取舍,甚至是对前期拍摄的“纠错”和“升华”。
我痴迷于节奏感。这玩意儿玄之又玄,却是短视频的命脉。它不是简单地卡上鼓点,那是最初级的自嗨。真正的节奏,是情绪的流动。什么时候该快,一连串的跳切让你喘不过气;什么时候该慢,一个长镜头配上舒缓的音乐让你瞬间破防。我曾经为了一个美食探店视频,光是找BGM就听了整整两天,不是因为它不够燃,而是它的节奏跟老板颠勺的频率、食客咀嚼的幸福感,对不上。最后我用了一首带点布鲁斯味道的轻快纯音乐,片子一下就从“网红快餐”变成了“藏在巷子里的深夜食堂”。质感,就这么出来了。
其次,我是个叙事逻辑的强迫症患者。短视频,短是形式,不是内容的残缺。几十秒内,必须有钩子、有发展、有高潮、有结尾。我拿到素材,第一件事不是拖到时间线上乱砍一通,而是反复观看,在脑子里构建故事线。哪个镜头做开场能一秒抓住眼球?人物的哪句金句能成为视频的核心?我曾经接手一个人物访谈,素材干巴巴的,全是正襟危坐的“爹味说教”。我没辙了,关掉画面,只听声音,结果发现他在采访间隙跟助理抱怨的一句玩笑话,反而最能体现他的真性情。我大胆地把这句话做成了画外音,放在了视频的开头,配上他一个无奈又真实的笑容特写。整个片子,活了。
我追求的,是为视频赋予情绪价值。技术可以学,审美可以培养,但对情绪的捕捉和放大,是一种天赋,也是一种共情能力。我剪片子的时候,会把自己想象成屏幕前那个划着手机的观众。这个画面会让他笑吗?这个音乐会让他鼻子一酸吗?这个转场会不会太突兀,打断了他的沉浸感?我永远记得,为了剪辑一个关于流浪动物的公益短片,我把自己关在小黑屋里,看着那些被救助的猫狗的眼神,一遍遍地感受它们的脆弱和渴望。最后成片,我没有用任何煽情的解说,只有一个个特写,配上一段大提琴曲。后台很多人留言说,看到一半就忍不住哭了。那一刻,我知道,我的工作,有了超越技术本身的意义。
当然,我也懂平台,懂数据,懂那些所谓的“爆款密码”。我知道什么样的开头完播率高,什么样的BGM是流量密码,什么样的字幕风格更讨喜。但这些对我来说,是服务的工具,而不是创作的枷锁。如果一味迎合算法,最后我们产出的都会是同一张面孔的“流水线产品”,那太无趣了。我希望我的作品,在拥有良好数据的同时,还能保留一丝属于创作者的、不可复制的“人味儿”。
所以,回到最初的问题,一份最好的短视频剪辑自我介绍应该是什么样的?
别跟我说你会用什么软件,也别给我看你考了什么证书。
直接把你的作品链接甩我脸上。
告诉我,为了让那个平平无奇的镜头变得有趣,你熬了几个夜,尝试了多少种特效和转场。告诉我,你是如何从三小时的冗长素材里,提炼出那一分钟的黄金精华,让故事闪闪发光。告诉我,你对这个世界的好奇,你对生活的洞察,你是如何把这些宝贵的感受,揉碎了,再一帧一帧地,粘合成一个动人的故事。
这才是一个剪辑师最有力的自白。
至于我,阿哲。我的时间线上,没有废片。
原创文章,作者:剪辑研究所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douyin766.com/182442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