所以,你也想成为一个影视剪辑初学者?欢迎来到这个既能让你抓狂掉头发,又能让你获得巨大成就感的神奇世界。
我猜,你现在大概是这么个状态:你盯着屏幕上那条空荡荡的时间线,感觉它像一条深渊,吞噬着你所有关于“创意”的美好幻想,而那些散落在文件夹里的素材,它们就像一堆杂乱无章的单词,你根本不知道怎么把它们串成一句动人的诗。

然后,你开始在网上疯狂搜索。“新手用什么剪辑软件?” “Pr、达芬奇、FCPX,到底哪个才是神?” 这个问题,能让一个影视剪辑初学者在还没开始剪辑之前,就先内耗掉百分之八十的精力。别。真的,别。
听我一句劝,软件这东西,在初期,真的没那么重要。它们就是你的笔,你用英雄钢笔还是派克金笔,刚开始写出来的字都一样歪歪扭扭。随便选一个,就选那个你看着顺眼的,或者你电脑跑得动的,然后一头扎进去。把所有关于软件优劣的争论都关掉,那些是大神们吃饱了撑的才聊的话题。你的任务,是学会用这支笔,写出第一个“字”,而不是把它供起来。
真正拉开你和别人差距的,从来不是工具,而是藏在你脑袋里的东西——我们管它叫剪辑思维。
这词听着特玄乎,对吧?说白了,就是一种讲故事的直觉。你不是在操作软件,你是在安排观众的情绪。什么时候该快?一个接一个的短镜头,让人喘不过气。什么时候该慢?一个长镜头,让情绪慢慢发酵,像一杯手冲咖啡。你每一次点击“切割”工具,都该问问自己:为什么是这里?为什么不是前一秒,或者后一秒?
节奏感!这是剪辑的命脉。它不是靠节拍器打出来的,而是靠呼吸。你去看一部你喜欢的电影,别看剧情,就用耳朵去“听”它的剪辑点。你会发现,好的剪辑,就像呼吸一样自然,时而平缓,时而急促。你甚至感觉不到它的存在,但你的情绪已经被它牢牢攥在手里。这,就是影视剪辑初学者最需要修炼的内功。
光想没用,得练。可素材从哪来?别跟我说你没东西可剪。现在这个时代,素材遍地都是。
- 去网上找那些提供免费无版权素材的网站,比如Pexels、Mixkit。下载一堆风光片,尝试把它们剪成一个有情绪的短片,是宁静?是壮阔?还是孤寂?
 - 把你手机里拍的那些乱七八糟的日常片段导出来。一段走路的脚,一杯冒着热气的咖啡,一个窗外的雨景。你能把这些毫不相干的画面,串联成一个有那么点意思的小故事吗?
 - 甚至,你可以去下载一部电影的预告片,把它的声音关掉,然后用一首你完全不相干的音乐,重新为它剪辑。你会发现,同样的画面,配上不同的音乐和节奏,故事的感觉,天差地别。
 
这就是练习,枯燥,但无比重要。就像学画画的总要画无数个鸡蛋。
剪辑,绝不仅仅是把视频拼起来。我见过太多影视剪辑初学者,把百分之九十的时间都花在了画面的拼接上,然后随便拖一首背景音乐进去,完事。这样出来的东西,是死的。
请你记住,音效是剪辑的灵魂。一段没有环境音的街景,是假的;一个没有按键声的角色打字,是假的;一次没有风声的挥拳,是软绵绵的。去网上找个音效包,不大,但能让你的作品瞬间“活”过来。脚步声、开门声、风声、水滴声……这些细碎的声音,才是构建真实感的积木。
还有调色。调色不是让你把画面调得花里胡哨,它是情绪的放大器。你想要温暖怀旧的感觉?那就加一点黄调,降低对比度。你想要冷峻、科技的感觉?那就往青蓝色偏,让高光更锐利。哪怕只是用软件里最简单的曲线工具,稍微拉一下,整个片子的气质都会不一样。调色是点金之笔,能让你60分的画面,看起来像80分。
最后,我想跟所有影视剪-辑初学者聊聊心态。
你的第一个、第二个、甚至第十个作品,大概率会惨不忍睹。你会觉得自己的想法很牛,但剪出来的东西就是一坨。太正常了。剪辑是一个把抽象想法“翻译”成具体视听语言的过程,这个“翻译”能力,只能靠一次次失败的尝试去磨练。
别害怕犯错,别害怕你的作品被人嘲笑。把它发出来,或者给你信得过的朋友看。那个你觉得完美的转场,别人可能觉得很突兀;那个你觉得无所谓的镜头,别人可能觉得特别有感觉。反馈,是最好的老师。
所以,别再犹豫了。别再看更多的“新手入门”了,你已经看了够多了。关掉这篇文章,打开你的剪辑软件,把那些素材拖进去。
然后,切下第一刀。
你的剪辑之路,从这一刻,才真正开始。
原创文章,作者:剪辑研究所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douyin766.com/182315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