掌握视频该怎么剪辑与合成,从零打造爆款短片全攻略

别再问我视频该怎么剪辑与合成了,这个问题太大,太空。就好像在问,一个人该怎么活。今天,我不想给你列一二三四的步骤清单,那玩意儿网上到处都是,看得人头大。咱们聊点实在的,聊点感觉,聊点那些藏在时间线里的“鬼把戏”。

很多人,真的,太多人了,以为剪辑,就是把拍好的素材一段一段拼起来,把说错话的地方咔嚓剪掉,完事儿。你要是这么想,那做出来的东西,顶多算个“影像资料”,而不是“作品”。这两者之间,隔着一条马里亚纳海沟。

视频该怎么剪辑与合成

剪辑的灵魂是什么?是节奏。

对,就是节奏。你得把你的视频当成一首歌,一首诗。什么时候该快,什么时候该慢,什么时候突然一个停顿,让观众的心跟着“咯噔”一下,什么时候又用一连串密集的画面轰炸他的眼球。这才是剪辑的魔力。

你拍了一段旅行VLOG。开头别磨叽,直接上最精彩的画面,三秒钟,日出、跳伞、潜水、美食,砰砰砰,配上鼓点密集的BGM,先把人拽进来。这叫建立期待。然后,节奏放缓,你坐在小火车上,窗外的风景慢慢流淌,这时候的镜头就得长一点,稳一点,音乐也换成舒缓的钢琴曲。这叫呼吸。你不能让观众一直憋着气看,他会累的。

所以,拿到一堆素材,你第一件要做的事,不是打开剪辑软件,而是泡杯茶,戴上耳机,把所有素材从头到尾看一遍,甚至两遍三遍。你要去感受这些画面的“情绪”。哪一段是兴奋的?哪一段是安静的?哪一段是充满悬念的?在心里给它们打上标签。这比你记住一万个快捷键都重要。

然后就是下刀子了。我管“剪辑”叫“下刀子”,要准,要狠。那些“呃”、“啊”、“嗯”的口水音,那些手抖得像帕金森的镜头,那些没对上焦的废片,别犹豫,一帧都不要留。你的时间线,要像你的朋友圈一样,只展示最光鲜亮丽的部分。这个过程,叫粗剪

接下来,才是真正好玩的——精剪

这时候,你要琢磨镜头的组接。最简单也最高级的,叫“硬切”。上一个镜头和下一个镜头直接切换,干净利落。但什么时候用?情绪连贯,或者需要制造强烈对比的时候。比如你前一秒还在喧闹的市集,下一秒“啪”地一下切到空无一人的山顶。那种冲击力,就来了。

还有J-Cut和L-Cut,听着玄乎,其实很简单。J-Cut就是下一个画面的声音,先于画面出现。比如,画面还是你在街上走,但已经能听到餐厅里刀叉碰撞的声音了,然后画面才切到餐厅。这就制造了一种“引导”,一种“期待”。L-Cut反过来,画面切走了,上一个画面的声音还残留一会儿。这能让情绪得以延续,转场更丝滑。你试试看,你的视频立马就高级起来了。

说完了剪辑,再聊聊合成

如果说剪辑是搭骨架,那合成就是给这个骨架穿上衣服,画上妆。它包括了调色音效、字幕、特效等等。

调色,绝对不是加个滤镜那么简单!它是情绪的放大器。你想表达夏日的慵懒,就把画面的饱和度调高一点,色温偏暖一点,让阳光看起来金灿灿的。你想表达冬天的清冷,就抽掉一些色彩,加一点蓝色调。你看那些电影,王家卫的片子永远是浓得化不开的红和绿,诺兰的电影总是带着一股子冷峻的蓝灰色。这就是调色在说话。

然后是音效。我告诉你,音效是视频的半条命,甚至更多。你的视频为什么看起来“干巴巴”的?因为你只有背景音乐和人声。你缺了环境音,缺了那些画龙点睛的细节音。走路的脚步声,开门的吱呀声,喝水时喉咙的咕咚声,甚至打字时键盘的敲击声。把这些声音,用很小的音量,铺在视频底层,你的世界,瞬间就“活”了。这比你加再多酷炫的转场都有用。

还有BGM,背景音乐。求求了,别再用那些抖音烂大街的神曲了。去找一些电影原声,或者去专门的无版权音乐网站找。音乐的品味,直接决定了你视频的品味。而且,音乐的剪辑也很重要。找到音乐的鼓点、节拍,让你的画面切换,踩在那个点上。那种爽快感,谁用谁知道。这叫“踩点”。

最后,字幕。字幕是给你视频的最后一层保险。很多人是静音刷视频的,没有字幕,鬼知道你在说啥。但字幕也不要搞得花里胡哨,选个清晰的字体,大小适中,比什么都强。

整个流程下来,你会发现,做视频就像在做一桌菜。拍摄是去菜市场买回新鲜的素材粗剪是择菜、洗菜。精剪是切菜、搭配,决定先炒哪个后炒哪个。而合成里的调色音效BGM,就是油盐酱醋各种调味料。每一步,都注入了你自己的思考和审美。

别怕,去剪,去犯错。你第一个作品可能很烂,节奏稀碎,调色诡异,但这没关系。那是你亲手“缝合”出来的第一个怪物,是你故事的开始。每一次拖动时间线,每一次按下快捷键,你都在接近那个更会讲故事的自己。这,就是视频剪辑与合成的全部秘密。

原创文章,作者:剪辑研究所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douyin766.com/181982.html

Like (0)
Previous 1分钟前
Next 2023-04-11

相关推荐

发表回复

Please Login to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