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R制作子剪辑教程:从素材地狱到剪辑天堂的终极秘籍

你是不是也这样?打开一个PR工程,项目面板里,好家伙,几十上百个视频素材文件,像一堆没收拾的杂物,横七竖八地躺在那。尤其碰到那种一录就是一两个小时的会议记录、人物访谈,或者是一整天的活动跟拍……我的天,那简直不是素材,那是素材的汪洋大海,能把人活活淹死。

你每次想找一个特定的镜头,比如“老板在台上那个点头微笑的特写”,就得把那段长达一小时的源文件拖到源监视器,然后像个老矿工一样,拿着鼠标来来回回地拖拽、播放、暂停,眼睛死死盯着那密密麻麻的波形图,试图找到那个转瞬即逝的黄金瞬间。找到了,打个I点,打个O点,拖进时间线。下一个镜头呢?重复上述所有动作。一天下来,剪辑没做多少,光是在找素材的苦役里就耗尽了心力。

pr制作子剪辑

头疼吧?累吧?觉得剪辑就是个体力活?

朋友,那是因为你还没掌握那个能把你从这片苦海里捞出来的神器——PR制作子剪辑

别把子剪辑 (Subclip)这个词想得太复杂。说白了,它就是从你那个又臭又长的“母素材”里,把你真正需要的那一小段“精华”给单独拎出来,变成一个独立的、有名有姓的新剪辑。它在你的项目面板里,看起来就跟一个普通的视频文件没啥两样,有自己的缩略图,可以随便改名,可以拖来拖去。

但它的魔力在于,它本质上还是你那个原始素材的一部分,不占用额外的硬盘空间,只是一个“引用”,一个指向原始文件特定时间段的“快捷方式”。

想象一下,你是个大厨,拿到了一整头猪。你是会每次做菜都把整头猪扛到案板上,切一小块肉下来,再把猪扛回冰库吗?当然不会!你肯定会先把猪分割成里脊、五花、排骨,分门别类放好,做回锅肉就拿五花,做糖醋排骨就拿排骨。

PR制作子剪辑,干的就是这个“分割”的活儿。它让你从一个素材的“搬运工”,升级成一个优雅的“食材处理大师”。

那么,这个“玩意儿”到底怎么用?简单到发指。

  1. 把你的长视频素材,双击,在 源监视器 里打开它。
  2. 播放或者拖动时间轴,找到你想要的那一段的开头,狠狠地按下键盘上的 I 键(In Point),标记入点。
  3. 继续播放,找到这一段的结尾,再狠狠地按下 O 键(Out Point),标记出点。
  4. 现在,你已经在源监视器里框选出了一段你想要的精华片段。别急着拖到时间线!看好了,最关键的一步来了:直接把源监视器里的视频画面,用鼠标 拖拽 到项目面板的 素材箱 (Bin) 里。

    或者,更专业的做法是,用快捷键 Ctrl+U (Windows) / Cmd+U (Mac)。

    “砰”的一声(脑补的),一个新的剪辑就出现在你的项目面板里了。这就是你的 子剪辑

给它改个名!马上!立刻!这是要了命的重要一步。别让它叫“会议记录 01 Subclip 01”,这种名字毫无意义。你应该叫它“张总发言-关于预算部分”、“结尾鼓掌特写-可用”这种描述性的名字。一个好的命名习惯,是高效剪辑工作流的灵魂。

现在,你就可以把你那个一小时的“会议记录”母素材扔到一边,面对着十几个被你精心命名、分割好的子剪辑。每一个都是一个精准的、可用的“武器”。你需要哪个,就直接从项目面板拖哪个到时间线,行云流水,一气呵成。

感觉是不是不一样了?你的整个剪辑思路都清晰了。你不再是面对一堆原始、粗糙的“矿石”,而是在摆弄一堆闪闪发光的“宝石”。

还没完,PR制作子剪辑还有个隐藏的高级玩法。

默认创建的子剪辑,它的长度是被你刚才设置的I/O点“封印”住的。也就是说,你在时间线上想往两头延长它,是做不到的。这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好事,保证了剪辑的精确性。

但有时候,你可能只是想大致框选一个范围,之后还想在时间线上微调。怎么办?

在创建子剪辑的时候,别用拖拽或者快捷键。在源监视器上框选好I/O点之后,右键单击画面,选择“制作子剪辑…”。这时会弹出一个对话框,看到那个“限制剪辑到子剪辑边界”的复选框了吗?对,把它取消勾选

这样创建出来的子剪辑,就像是被解除了封印的“完全体”。它在项目面板里看起来是你选的那一小段,但把它拖到时间线上之后,你可以自由地向两头延长,最大可以延长到原始母素材的完整长度。这个功能在处理一些需要灵活调整节奏的B-roll或者环境音时,简直是神来之笔。

所以,到底什么时候该用子剪辑

我的答案是:只要你面对的是时长超过几分钟、内容包含多个可用镜头的素材,你就应该毫不犹豫地使用子剪辑来对它进行“预处理”。

  • 人物访谈 :一个问题一个回答,就是一个子剪辑。把所有可用的回答都做成子剪辑,并以问题的核心内容命名。到时候组织逻辑,就像在玩拼图游戏。
  • 活动记录 :开场、嘉宾讲话、观众互动、精彩瞬间……每一个独立的事件点,都应该是一个子剪-辑。
  • 影视剧素材 :一条素材里拍了好几个Take?把每个Take里导演喊“Action”到“Cut”之间的部分做成子剪辑,并命名为“场景2-镜头3-Take1”,清晰明了。
  • 大量的B-roll :今天拍了一下午的城市空镜?把每一个运镜完整、画面稳定的可用镜头都做成子剪辑,什么“大远景延时”、“街角人流穿梭”,一目了然。

这不仅仅是一个功能,这是一种工作流 (Workflow),一种剪辑的思维方式。它强迫你在正式动刀剪辑之前,先完成最重要的一步——素材整理和筛选。这个过程,我们行话叫“Logging”。一个专业的剪辑师,可能会花30%甚至更多的时间在Logging上。而PR制作子剪辑,就是实现高效Logging最强大的工具。

它让你从一个被动的“素材消费者”,变成一个主动的“素材掌控者”。你的项目面板不再是垃圾场,而是你的军火库。你需要什么,随手就能拿到,而且拿到的都是上好了膛的枪。

所以,别再傻乎乎地在源监视器里反复拉进度条了。从今天起,拥抱子剪辑吧。把那些冗长、混乱的原始素材,通通驯服成听你号令的、精准的剪辑单元。你会发现,你的剪辑效率何止是翻倍,你的整个剪辑体验,都会从烦躁的体力劳动,变成一场充满创造力的、愉悦的旅程。

原创文章,作者:剪辑研究所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douyin766.com/182153.html

Like (0)
Previous 5分钟前
Next 3分钟前

相关推荐

发表回复

Please Login to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