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跟你讲,我永远忘不了我发的第一条视频。画面自认剪得还行,转场、BGM都安排上了,结果点开评论区,最高赞的一条是:“UP主,你是躲在厕所里用座机录的音吗?”
那一刻,社死。

从那天起,我才算真正开始琢磨,电脑剪辑怎么配音这件事,到底水有多深。市面上那些教程,上来就给你讲一堆“动态范围”、“采样率”,听得人头大。今天,咱不说那些虚的,就聊点实在的,聊聊我是怎么从一个“厕所录音师”,一步步把声音变得能听,甚至偶尔还能被人夸“有磁性”的。
首先,扔掉你那个“只要麦克风贵,声音就好听”的幻想。这是最大的坑!设备是基础,但绝不是全部。我见过用上万块的纽曼U87,录出来声音空得像在山洞里喊话;也见过大神用一个几百块的USB麦克风,配出的音质清澈、温暖,让人耳朵怀孕。
区别在哪?在那些你看不见,但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上。
第一,你的“录音棚”——别笑,你家衣柜就行。
声音这玩意儿,最怕的就是反射和混响。你以为家里很安静?不,墙壁、天花板、地板,这些光滑的表面都是声音的“反弹墙”,它们会让你的声音听起来特别“空”,特别“飘”,毫无质感。
怎么办?找个软地方。说白了,就是找个能吸音的环境。
我最初的录音棚,就是我那个塞满了过季衣服的衣柜。你别笑,效果绝了。把笔记本放个小凳子上,人缩进去,关上柜门,周围全是棉衣、羽绒服,天然的吸音棉啊!那一瞬间,世界都安静了。录出来的声音,干干净净,特别“贴耳”,那种亲密感一下子就出来了。
如果你觉得衣柜太憋屈,行,把你的被子、毯子,全挂在身边的墙上,或者干脆用个晾衣架搭个小堡垒,把自己和麦克风罩起来。记住,我们的目标是:杀死混响。只要声音不空旷,你就成功了一大半。
第二,软件才是你的“百万调音师”。
别再用剪辑软件自带的录音功能了,求你了。像Premiere或者Final Cut,它们是剪视频的王者,但在音频处理上,顶多算个青铜。你要玩配音,必须得有个专业的“音频手术台”。
免费的,Audacity。功能强大,开源免费,新手入门足够了。
但如果你想玩得专业点,一步到位,听我的,直接上Adobe Audition(简称AU)。这玩意儿,就是音频界的Photoshop,简直是声音的魔法。
拿到一段录音,我在AU里一般走这么几步“骚操作”:
降噪 :这是配音的灵魂。录音前,先别说话,录个5秒钟你房间的“环境音”,也就是那些微弱的电流声、空调风声。然后在AU里,选中这段“噪音样本”,告诉软件:“这就是垃圾,把整个音频里所有跟它一样的声音,给我干掉!” 砰!世界清净了。那种“滋滋滋”的底噪瞬间消失,效果立竿见影。
EQ(均衡) :这个词听起来很玄乎,其实就是声音的“美颜滤镜”。人的声音,尤其是男声,在100-250Hz这个频段会比较有磁性,但太多了就会“闷”;在2-5kHz这个频段,是清晰度的关键,能让你的咬字更清楚。你就把它想象成一个调色盘,把低音调得厚实一点,把高音调得透亮一点。别调得太猛,稍微动一动,你会发现自己的声音立体多了。
压缩 :这才是专业和业余的分水岭。你有没有发现,你看的那些专业视频,解说声永远不大不小,特别平稳?这就是 压缩 的功劳。它能把你突然大声的喊叫压下去一点,把你轻声细语的耳语提上来一点,让整个声音的音量保持在一个舒服的范围里。这样观众就不用疯狂地调音量了。在AU里,找个“语音音量级别调平器”或者“电子管建模压缩器”之类的预设,先套上听听,感觉一下。
这三板斧下去,你那干巴巴的声音,立马就水润起来了。
第三,也是最重要的:别用嗓子说话,用“心”说话。
技术能解决音质问题,但解决不了情感问题。电脑剪辑怎么配音,核心还是“配”,是匹配画面的情绪。
你以为配音就是照着稿子念?大错特错。
我录音前,稿子至少要读三遍。第一遍,默读,理解意思。第二遍,小声读,找找哪里该停顿,哪里该加重。第三遍,正式地、带着情绪地大声读出来,在稿子上用各种记号标出来。
录的时候,千万别“坐”着。站起来!人站着的时候,气息更顺畅,声音更有力。还有,调动你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。虽然没人看得见你,但你笑了,你的声音里就带着笑意;你皱眉了,你的声音里就透着严肃。这玩意儿是骗不了人的。
我配到激动的地方,手会不自觉地挥舞起来;配到温柔的地方,会下意识地放慢语速,身体前倾。这些都会通过你的声音,传递给屏幕那头的观众。这,才是真正的情感注入。
所以,别再纠结买什么天价麦克风了。先从你家的衣柜开始,把AU这个神器玩明白,然后,对着稿子,像个演员一样,把你的喜怒哀乐,真真切切地“演”出来。
当你的声音里有了故事,有了温度,有了你自己的味道,谁还会在乎你用的是什么设备呢?那时候,你的声音,才真正变得值钱了。
原创文章,作者:剪辑研究所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douyin766.com/181874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