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以为视频剪辑怎么剪片段是门技术活?错了,大错特错。它首先是门手艺,然后才是技术。就像一个厨子,刀工再好,不知道什么菜配什么料,什么时候下锅,那做出来的也只能是“能吃”,绝对谈不上“好吃”。
很多人一上来就抓狂,看着一堆视频素材堆在时间线上,像一团乱麻,根本不知道从哪儿下手。这感觉我太懂了,当年我也是对着屏幕发呆,鼠标点来点去,一个小时过去了,视频还是一坨。后来我才琢磨明白,剪辑的核心,根本不是你会多少炫酷的快捷键,也不是你用的软件有多贵,而是你脑子里有没有那把“剪刀”。

这把剪刀,我管它叫“三刀流”,学会了,不管你用的是手机上的剪映,还是电脑上的PR、达芬奇,都能游刃有余。
第一刀:快刀斩乱麻——这是“胆量”
拿到素材,第一件事是什么?不是让你一帧一帧地去看,去挑。那会把你逼疯的。
第一件事是,把所有你觉得“可能”会用到的素材,一股脑全扔进时间线里。对,就那么粗暴。别管顺序,别管好坏,先铺开。然后,从头到尾,快速地看一遍。
看的时候,你手里要握着“剃刀工具”(大部分软件的快捷键是C)。你的任务只有一个:砍!
看到没用的、说废话的、镜头晃得跟地震似的、没对上焦的……别犹豫,直接一刀下去,选中,删掉!别心疼素材,硬盘空间不值钱,你的时间和观众的耐心才值钱。这个过程,我们行话叫粗剪。
粗剪的精髓就一个字:快。像一个将军在检阅士兵,不合格的直接淘汰,别给他第二次机会。这个阶段,你的目标不是剪出一个能看的片子,而是把一堆矿石,提炼成“可能有用”的铁块。那些明显是废石头的,就得果断扔掉。
很多人剪不好,就是卡在这一步。总觉得“这段虽然不好,但万一能用上呢?”这种“万一”心态,是剪辑的大敌。它会让你的时间线变得臃肿、混乱,最后你自己都看不下去了。所以,第一刀,要狠,要有胆量。砍完之后,你会发现时间线清爽多了,思路也清晰了。
第二刀:精雕细琢——这是“心意”
好了,现在时间线上剩下的,都是“有点东西”的片段了。接下来,就是见真功夫的时候了。精剪,顾名思义,就是要精细。
如果说粗剪是砍柴,那精剪就是雕花了。这时候,你要把时间线放大,放大到能看清楚每一帧的程度。
剪辑的灵魂是什么?节奏。一个好的剪辑,是有呼吸的。什么时候该快,什么时候该慢,什么时候该停顿,都是学问。而这个节奏,就藏在你下刀的每一个“点”上。
我们来聊聊几个具体的“下刀点”:
- 跟着情绪走 :一个人物说完一句话,他可能会有一个微表情,一个叹息,一个眼神的游离。你的剪辑点,是应该在他话音刚落时切走,还是等他那个微妙的表情做完再切?这完全取决于你想要传递什么情绪。想让观众感觉意犹未尽?话音未落就切。想让观众体会他的无奈?那就多留一秒,让他叹完那口气。
- 跟着动作走 :这招特别好用。比如一个人要开门,别在他手碰到门把手的时候切,也别在门完全打开之后切。最好的时机,是在他手即将碰到门把手,或者门刚开一条缝的时候,切到下一个镜头。这叫“动作连续”,能让剪辑变得无比流畅,观众根本感觉不到镜头的切换。
- 跟着音乐走 :如果你做的是MV或者有背景音乐的短片,那音乐的鼓点、节拍,就是你天然的剪辑点。在每一个重音上切一下镜头,整个片子的节奏感“噌”一下就上来了。这几乎是所有Vlog博主和短视频创作者的 必杀技 。
- 玩转J-cut和L-cut :听着专业,其实简单得要死。 L-cut ,就是上一个画面的声音,延续到了下一个画面。比如,A在说话,画面切到了B在听的特写,但我们听到的还是A的声音。 J-cut 则相反,下一个画面的声音,提前出现在了上一个画面里。比如,画面还是A在说话,但我们已经听到了下一个场景的汽车鸣笛声。这两种手法,能让画面的转场变得极其自然,像水一样流淌,而不是“啪”一下的硬切。
精剪,就是用你全部的感官去感受素材,去思考你想让观众看到什么,感受到什么。这是一个极其耗费心神,但也最有成就感的过程。每一个剪辑点,都应该有你的“心意”在里面。
第三刀:无痕之刃——这是“骗术”
最高明的剪辑,是让观众感觉不到剪辑的存在。他们只会被你的故事吸引,完全沉浸其中。这就是第三刀的境界:把你的剪辑痕迹,藏起来。
怎么藏?
B-roll是你的救星。什么是B-roll?简单说,就是“空镜”或者叫“补充画面”。比如你在采访一个人,总不能一直怼着他的脸拍吧?观众会看腻的。这时候,你可以切一些他工作环境的画面、他手部动作的特写、窗外的风景……这些就是B-roll。
B-roll最大的作用,就是可以掩盖剪辑点。比如,被采访者一句话说错了,或者中间“呃……”了半天,你把这些都剪掉了,两个片段直接连在一起,就会出现一个很突兀的跳跃。怎么办?很简单,在这个剪辑点上,盖上一段B-roll画面,声音继续播放,观众看到的是他办公室的奖杯,听到的还是他的声音,那个尴尬的跳跃,就被完美地“骗”过去了。
声音桥(Sound Bridge)也是个好东西。两个完全不相干的场景,怎么转场才不生硬?用声音。比如,上一个场景是主角在海边发呆,下一个场景是他回到了喧闹的城市。你可以在海边的画面还没结束时,就让城市街道的嘈杂声慢慢进来,等声音完全变成城市的噪音时,画面再切过去。这种听觉上的提前过渡,能让观众在心理上提前做好准备。
至于那些软件里自带的“炫酷转场”,比如翻页、溶解、星星闪烁……我的建议是,能不用就别用。尤其是新手,特别容易滥用转场,显得非常廉价和业余。最高级的转场,就是硬切,配合上面说的动作、声音和B-roll,做到“润物细无声”。
所以,视频剪辑怎么剪片段?
说白了,就是先用胆量把废料砍光,再用心意去雕琢节奏和情绪,最后用一点“骗术”把斧凿的痕迹抹平。
这三刀,练的不是手速,而是你的“剪辑脑”。当你不再纠结于“这个按钮在哪”,而是开始思考“观众在这里会是什么感觉”的时候,你就真正入门了。去剪吧,去犯错,在无数次的“剪掉”和“保留”之间,你自然会找到属于你自己的那把刀。
原创文章,作者:剪辑研究所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douyin766.com/181818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