搞定了半宿的音频,效果器挂了一串,音量包络线画得跟心电图似的,终于,你长舒一口气,感觉自己就是下一个汉斯·季默。然后……问题来了。这玩意儿,这在AU(Adobe Audition)里弄出来的声音,au音乐剪辑怎么保存?
别笑,我敢打包票,每一个从AU新手村走出来的人,都对着那个“文件”菜单里的“保存”、“另存为”、“导出”发过懵。这感觉太熟悉了,就像是你精心烹饪了一道佛跳墙,结果发现自己不会盛盘,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它在锅里凉掉。太惨了。

所以,咱们今天就来把这事儿彻底掰扯清楚。
首先,你得在脑子里建立一个宇宙无敌重要的概念,这能解决你百分之八十的困惑:在AU里,“保存”和“导出”是两码事!
“保存”(Ctrl+S),它保存的是你的“工程文件”,也就是那个后缀是.sesx的东西。这是什么?这是你的菜谱,是你的草稿,是你工作的全部痕迹。它记录了你把哪段音频放在了哪个轨道,哪个地方加了淡入,哪个地方用了混响,音量调了多少……所有这些操作,都在这个.sesx文件里。它本身,不是一个能播放的音频文件!你把它发给朋友,他要是没装AU,打开就是一串乱码。所以,随时随地狂按Ctrl+S,是为了保住你的心血,让你下次还能回来接着改。
“导出”(Export),这才是你真正想要的——把你的菜盛出来,装盘,变成一道能端上桌的菜。它会把你多轨里所有的声音、效果,全部“压”在一起,混合成一个独立的、完整的音频文件,比如我们最熟悉的MP3或者WAV格式。这个文件,你就可以扔进播放器里听,可以发给别人,可以上传到平台。
懂了这个根本区别,我们再来看具体操作,一下就清晰了。
场景一:我就剪个单音频,没那么多花里胡哨的
有时候,你可能只是打开一个MP3,掐头去尾,调整个音量,这种操作通常是在AU的“波形”编辑模式下完成的。这个模式很简单,没有多条轨道,就一条孤零零的波形。
在这种情况下,你可以直接用“文件” -> “另存为”。
![AU另存为对话框示意图,突出显示格式和采样类型]
点开之后,你会看到一个窗口。别慌,看重点就行:1.文件名:给你即将诞生的娃起个好名字。2.位置:想让它出生在哪儿。3.格式:这个是核心!点开下拉菜单,你会看到一堆天书般的选项。别管它们,你只需要认识两个好朋友: *WAV (Wave PCM):这是你的无损大师版。把它想象成你单反相机拍出来的RAW格式照片,保留了所有声音细节,音质最好,但文件也最大。如果你想把这个音频拿去做更复杂的处理,或者想最高质量地存档,选它,没毛病。 *MP3 Audio:这是你的压缩分享版。它为了让文件变小,会牺牲掉一些人耳不太敏感的声音细节。音质不如WAV,但胜在体积小,方便网络传输和存储。绝大多数时候我们网上听的歌、播客,都是MP3。
我的个人习惯是,先“另存为”一个WAV文件作为母带备份,名字后面可以加上 _master.wav
,然后再“另存为”一个MP3用来分享。
场景二:大制作!多轨混音的史诗级工程
这才是AU的精髓所在。你的工程里有三条人声、两条背景音乐、五条音效……它们在“多轨”编辑模式下交织在一起。
这个时候,你按“另存为”是没用的,它只会让你再存一个.sesx工程文件。你必须,也只能,走“导出”这条路。
路径在这里,刻在DNA里:“文件” -> “导出” -> “多轨混音”。
然后,你会有两个选择:“整个会话”还是“选定的剪辑”。
- 整个会话 (Entire Session) :这是最常用的。它会把你时间轴上从头到尾所有的声音,全部混合导出。就算后面有一大段空白,它也会导出来。
- 选定的剪辑 (Selected Clips) :这个功能特别好用。比如你只想导出中间某几段人声,或者一段加了特效的BGM,你就在轨道上选中那几个剪辑块,然后选这个导出。AU就只会混合你选中的那部分,其它的一概不管。
选好之后,重头戏来了——那个看起来能发射火箭的“导出多轨混音”设置窗口。
![AU导出多轨混音设置窗口,突出显示格式、采样率、比特率等]
还是老规矩,抓大放小,看核心参数:
1. 格式 (Format)**跟上面一样,WAV是你的高质量档案,MP3** 是你的日常通行证。
2. 格式设置 (Format Settings)点旁边的“更改”按钮,会弹出一个更吓人的窗口。稳住,我们只看关键的。
采样率 (Sample Rate) :你可以把它理解为声音的“刷新率”,越高越细腻。不用纠结,记住两个黄金数值:
- 44100 Hz :CD音质标准。如果你做的是纯音乐,用这个。
- 48000 Hz :影视/视频行业标准。如果你这个音频是要跟视频合在一起的,用这个,能避免音画不同步的玄学问题。
- 原则 :最好跟你项目里大部分素材的采样率保持一致。不知道就选44100。
位深度 (Bit Depth) :你可以把它理解为声音的“色彩深度”,数值越高,能记录的声音动态范围越大,细节越丰富。
- 16 bit :CD标准,够用了。
- 24 bit :录音棚和专业领域常用,能给后期处理留出更多空间。
- 32 bit (浮点) :理论上的最优选,动态范围极大,处理音频时基本不会出现削波失真。
我的独家秘笈:导出WAV母带时,我通常会选48000 Hz / 32 bit (浮点),这样能得到一个质量无限接近完美的“数字底片”。
导出MP3时,采样率跟项目一致(比如44100),位深度它会自动处理,你不用管。但你需要关注另一个MP3专属的重要选项:
- 比特率 (Bitrate) :这个直接决定了你MP3的音质和文件大小。单位是kbps,数值越高音质越好,文件越大。
- 128 kbps :远古时代的音质,现在听起来可能有点“糊”。除非你对文件大小有极致要求,否则别用。
- 192 kbps :一个还不错的平衡点,音质可以接受,文件也不大。
- 320 kbps :MP3格式的音质天花板了。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,这个音质和无损的WAV已经很难听出区别了。 无脑推荐这个 ,现在硬盘和带宽都那么便宜,别在音质上委屈自己。
所以,一个万能的导出流程是什么样的?
- 项目完成后, Ctrl+S 保存最后的.sesx工程文件。
- 文件 -> 导出 -> 多轨混音 -> 整个会话 。
- 第一次导出 :格式选 WAV ,采样率44100或48000,位深度24或32-bit。文件名写
我的作品_Master.wav
。点击确定。这个文件,是你压箱底的宝贝。 - 第二次导出 :再次进入导出界面。格式选 MP3 ,点击“更改”进入格式设置,比特率选 320 kbps 。文件名写
我的作品_Share.mp3
。点击确定。这个文件,是你可以到处炫耀的最终成品。
把这个流程走一遍,你就再也不会对着那个保存按钮发愁了。记住,.sesx是你的厨房和菜谱,WAV是你的米其林摆盘原版,MP3是发朋友圈的精修照片。别再把菜谱直接端给客人啦!
原创文章,作者:剪辑研究所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douyin766.com/181707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