咱们来聊聊剪辑里一个特玄学又特关键的操作:抽帧和补帧。这俩词儿听着挺唬人,其实捅破了窗户纸,就是控制视频时间流速的两种“骚操作”。你是不是也遇到过,想做个慢动作,直接在剪辑软件里把速度条一拉,好家伙,画面就跟卡碟的PPT似的,一顿一顿,人物动作的轨迹都快连不上了。这就是你原始素材的帧率不够,硬拉慢放的“惨案”现场。
想让你的视频摆脱这种廉价的卡顿感,玩出电影级的丝滑或者风格化的顿挫,那抽帧和补帧这两把刷子,你非得耍起来不可。

抽帧:主动制造“残缺美”,时间的艺术切割
先说抽帧,这个比较好理解。抽帧,顾名思义,就是从一段连续的视频里,有选择性地、规律性地抽掉一些画面帧。
说白了,就是扔掉一些画面。
比如,你1秒钟有24帧画面的素材,我每隔一帧抽掉一帧,那这一秒就只剩下12帧了。播放起来会怎么样?你会感觉画面“跳”得厉害,动作的连贯性被打破了,形成一种独特的、断续的、类似老电影或者定格动画的视觉风格。
这玩意儿可不是什么技术失误,它是一种创作手法。你琢磨一下王家卫的电影,《重庆森林》里那种晃动、拖影、人物在模糊的城市背景里穿梭的感觉,就有抽帧的功劳。它能瞬间把一段平平无奇的镜头变得充满情绪和张力,时间仿佛被切成了一片一片,故事感“Duang”一下就上来了。
怎么玩?
在大多数剪辑软件里,比如Premiere Pro(我们都叫它Pr),实现抽帧最直接的办法不是让你一帧一帧去删,那得累死。你可以用一个叫“时间海报化”(Posterize Time)的特效。把这个特效往你的视频素材上一扔,然后设置你想要的帧率。比如你把参数设置成12,那无论你原始素材是24帧、30帧还是60帧,它都会强制用每秒12帧的效果来播放,那种经典的“王家卫感”就出来了。
记住,抽帧追求的不是流畅,恰恰相反,它是在破坏流畅,用这种破坏来营造一种特定的艺术氛围。所以,别什么镜头都用,用在快节奏的混剪、情绪片段、MV或者需要表达混乱、迷离感的地方,效果拔群。
补帧:无中生有,“欺骗”眼睛的黑科技
那反过来呢?补帧就刺激了。如果说抽帧是“减法”,那补帧就是“无中生有”的“加法”。
它解决的核心痛点,就是我们开头说的那个问题:低帧率素材想做成流畅的慢动作。
你拍了个24fps或者30fps的视频,突然想让其中一个动作放慢4倍,变成超级慢动作。按照正常的物理逻辑,你需要至少4倍的帧数,也就是96fps或者120fps的素材才能做到。但你没有啊!怎么办?硬拉速度,软件只会把原来的一帧画面复制成四帧来播放,那可不就是卡成PPT了么。
这时候,补帧技术,就是你的救星。
它的原理相当暴力且智能:软件通过强大的算法,去分析你现有画面的前后两帧。比如,第一帧是一个人手举到一半,第二帧是手已经举过头顶。补帧技术会干嘛?它会像一个超级聪明的画师,看着你前一帧的画面和后一帧的画面,然后绞尽脑汁、基于算法去猜测、去绘制出中间本不存在的那几帧,企图瞒天过海,让你的眼睛以为这一切都是连续发生的。
目前主流的补帧算法,就是大名鼎鼎的光流法(Optical Flow)。
光流法通过计算画面里像素点的运动轨迹,来“脑补”出中间帧。效果好的时候,简直是魔法,能把30fps的视频变得像原生120fps拍出来的一样丝滑,德芙巧克力见了都得喊声大哥。
具体怎么搞?
在Premiere Pro里: 当你在一个素材上右键,选择“速度/持续时间”,调整了速度之后(比如50%),底下有个不起眼的选项叫做 “时间插值” 。这里面就有三个选项: 帧采样 、 帧混合 和 光流法 。
- 帧采样(Frame Sampling) :这就是默认的“傻瓜模式”,也就是我们说的卡顿PPT的元凶,它只会简单复制帧。
- 帧混合(Frame Blending) :比上面那个稍微聪明点,它会把前后两帧叠加在一起,弄出一点模糊的拖影,看起来比卡顿好一点,但画面会“糊”,像鬼影一样。
- 光流法(Optical Flow) :这才是我们的主角。选中它,然后回车渲染。Pr会开始漫长的计算过程(非常吃电脑性能),算完之后你再看,奇迹发生了,原本卡顿的慢放镜头,一下就变得极其顺滑。
在DaVinci Resolve(达芬奇)里: 达芬奇在这方面,简直就是个怪物。它的 光流法 算法公认比Pr要更强大,算出来的效果更自然,破绽更少。在调色页面的“检查器”里找到“变速和缩放”,在“变速处理”里选择“光流”,质量选择“速度优先”或者效果更好的“增强型”,出来的效果会让Pr用户流下羡慕的泪水。
别把技术当神仙:补帧的“坑”与“边界”
吹了半天光流法,是不是觉得以后拍视频随便拍,反正后期都能补?你要是这么想,那就太天真了,现实会给你狠狠一巴掌。
光流法虽然牛,但它毕竟是“算”出来的,不是“拍”出来的。当画面出现以下情况时,它就容易“算错”,当场翻车:
- 运动物体太快 :一个飞速运动的物体,前后两帧位置差异巨大,算法就懵了,不知道中间发生了啥,补出来的画面可能会出现撕裂和奇怪的变形。
- 背景复杂 :比如镜头前面有栅栏、网格,或者背景是飘动的树叶、水波,这些复杂的、无规律的动态元素会让算法抓狂,很容易出现 果冻一样扭曲的“伪影” ,画面局部会莫名其妙地抖动、变形,非常穿帮。
- 遮挡关系 :一个物体从另一个物体后面经过,算法很难判断被遮挡部分的运动轨迹,也容易出现破绽。
所以,你得明白,补帧是个强大的“补救”工具,而不是一个常规的创作流程。它能把60分的慢放拉到85分,但很难把30分的拉到95分。最好的慢动作,永远来自于前期拍摄时就使用高帧率。用120fps的素材去做慢放,那种清晰度和流畅度,是任何后期补帧都无法比拟的。
最终,无论是抽帧还是补帧,它们都只是工具。工具本身没有好坏,关键看你怎么用,用在哪儿。别为了技术而技术,先问问自己,我想要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情绪?我想要一种什么样的视觉节奏?
是想要那种断裂、迷幻、充满风格的顿挫感?那就大胆去抽帧。还是想要弥补前期拍摄的不足,让一个关键镜头以更舒缓、更清晰的方式呈现?那就谨慎地去尝试补帧。
把这些技术当成你剪辑工具箱里的画笔,而不是万能的说明书。去感受,去尝试,去犯错,慢慢地,你就能在时间的流动里,剪出真正属于你自己的节奏感。
原创文章,作者:剪辑研究所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douyin766.com/181669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