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次看到这个问题,我脑子里就浮现出无数张抓耳挠腮的脸。真的,别笑,咱们都经历过。辛辛苦苦拍了一条视频,自我感觉良好,回放一看,完蛋。中间要么是口误结巴了半天,要么是脑袋放空了十几秒,再不然就是邻居家的狗突然发疯叫唤,直接把氛围干碎。这时候,心里就一个念头:要是能像变魔术一样,把这坨“废料”凭空抹掉就好了。
告诉你,这根本不是魔术,这是剪辑最基本、也最核心的功夫。所有那些你看上去行云流水的视频,背后都是无数次“咔嚓、咔嚓”的精准切除。今天我就把这事儿给你掰扯得明明白白的,不管你用的是手机上的剪映、电脑上的Pr还是达芬奇,底层的逻辑都是一个祖师爷教的,通了!

别想什么“去掉”,你的思维要变成“切开-扔掉-合上”
新手最大的误区,就是总想着“框选中然后删除”。你想想,一条完整的视频素材,就像一根完整的面条,你怎么可能从中间抽走一小段,还让两头自己长到一块儿去?不可能的。
所以,咱们的第一步,就是忘掉“去掉”这个词。
你要做的,是三件事:定位、分割、删除。这三个动作,就是剪辑师的“三板斧”,吃饭的家伙。
第一板斧:定位——你的眼睛得变成显微镜
这是最考验耐心,也是最决定成败的一步。你要删除的部分,总有个起点和终点吧?找到这两个点,就是定位。
别傻乎乎地就靠肉眼看画面。把你的时间线,就是那条长长的、显示你所有素材的轨道,给我往死里放大!用鼠标滚轮,或者软件上的放大镜图标,放大到你甚至能看清楚每一帧画面的程度。
这时候,你要看的不是画面,而是音频波形图。对,就是视频轨道下面那条高高低低的曲线。人的耳朵比眼睛可灵敏多了。你想去掉的那段口误,在波形图上会有一个非常明显的断裂或者杂乱的起伏。你那段尴尬的沉默,波形图上就是一片平坦的“死寂之地”。
把那根红色的播放指针(也叫播放头),像拿着一把手术刀一样,精准地移动到你想要下刀的那个点的前一帧。听我的,宁愿多留一帧,也别切到有用的声音或画面。比如说,你要切掉“嗯……”这个语气词,你的第一刀就应该切在“嗯”字发声之前,而不是之后。
找到起点了,做个标记(很多软件都有标记功能,快捷键一般是M)。然后,同样的方法,去找到那个尴尬片段的终点,把播放头稳稳地停在那里。
好了,现在你的“猎物”已经被你用两个点锁定了。
第二板斧:分割——手起刀落,别犹豫
定位完成,接下来就是最爽的环节。
几乎所有的剪辑软件,都有一个叫分割的功能,图标通常像一把小刀片或者剪刀。在Premiere里,它叫“剃刀工具”(快捷键C);在剪映里,它就叫“分割”(快捷key是Ctrl+B或Cmd+B)。
选中你的视频轨道,把播放头移动到你刚才标记的起点,然后“咔嚓”一下,点击分割。你会看到你的视频条,从一个整体,瞬间被切成了两段。
爽不爽?别急。再把播放头移动到你标记的终点,再来一刀,“咔嚓”!
现在,你的时间线上,那根完整的“面条”已经被你切成了三段:【前半段好内容】-【中间的垃圾】-【后半段好内容】。中间那段被孤立出来的,就是咱们马上要处理掉的“废料”。
第三板斧:删除——这一下,大有讲究
终于到了扔垃圾的环节。用鼠标选中中间那段被你切出来的废料,它会高亮显示。然后,按下你键盘上的“Delete”键。
砰!它消失了。
但是!等等!你是不是发现,删掉之后,原地留下了一个巨大的黑色窟窿?后半段视频并没有自动接上来?
没错,这就是新手和老手的区别所在。你刚才执行的,只是一个普通的删除。它仅仅是把那个片段从轨道上拿走了,但它原来的位置还空着。你还得手动把后面的所有素材,像火车车厢一样,吭哧吭哧地拖拽过来,填上这个坑。如果你的视频很长,后面有几十个零碎片段,这么拖一下,简直是人生灾难。
所以,高手用的是另一个更骚的操作,叫做“波纹删除”(Ripple Delete)。
这个功能,你可能没听过,但它会成为你最好的朋友。它的作用是:在删除选中片段的同时,自动把后面所有的素材整体向前移动,无缝衔接,填补空缺。
怎么用?通常是按住某个组合键再按Delete。比如,在Premiere里是Shift + Delete。在很多其他软件里,你右键点击要删除的片段,弹出的菜单里会有“波纹删除”或者“删除并前移”之类的选项。
你试试看,选中那段废料,用波纹删除。是不是整个世界都清净了?后半段视频“嗖”地一下就自己贴了上来,天衣无缝。这才是现代剪辑师该有的优雅。
别被软件吓住,它们都是纸老虎
讲到这里,你可能有点晕,又是剃刀又是波纹的。别怕,我跟你说,这事儿跟你用什么软件一毛钱关系都没有。
你用的是手机剪映?那就更简单了。把播放头拖到要切的地方,点一下“分割”。再拖到结尾,再点一下“分割”。然后选中中间那段,点垃圾桶图标,它就自动帮你波纹删除了。手机软件为了让你爽,把这些步骤都简化了。
你用的是Final Cut Pro?逻辑一模一样,工具叫“刀片”,快捷键是B。删除也一样。
你用的是达芬奇?剪辑页面,还是那个刀片工具。
核心思想永远是:找到起点 -> 分割 -> 找到终点 -> 分割 -> 选中中间 -> (波纹)删除。把这个咒语刻在脑子里,你就能驾驭任何剪辑软件。
一些没人教你,但能让你封神的“野路子”
掌握了上面的三板斧,你已经能解决80%的问题了。但想做得漂亮,还得来点“心法”。
利用J、K、L键 :这是专业剪辑师的秘密。在大多数专业软件里,L键是快进(多按几次更快),K键是暂停,J键是快退。你可以用J和L键快速来回播放,用K键精准地停在你要下刀的地方。这比你用鼠标拖来拖去,效率高十倍,而且感觉自己像个键盘侠,帅。
相信你的耳朵 :有时候画面是连续的,但声音断了。比如采访时,对方说完一句话,停顿了一下,然后又接着说。这个停顿就必须切掉。怎么切得自然?别看嘴型,听呼吸。在他吸气结束,下一句话开始之前的那一瞬间下刀,剪完之后,听起来就像一句话一气呵成。这叫“ 呼吸剪辑 ”,是进阶技巧。
“跳切”不是敌人,是朋友 :当你把中间一段去掉后,前后两个画面直接接上,人物的位置或动作可能会有一个微小的跳动,这叫“跳切”(Jump Cut)。别怕它,有时候它反而能增加视频的节奏感。很多Vlogger就故意用大量的跳切来让自己的讲话显得更紧凑、更有力。当然,如果跳得太难受,你可以在切点上稍微放大一点点画面,或者加一个快速的转场效果,就能掩盖过去。
说到底,剪辑这活儿,一半是技术,一半是感觉。技术就是我今天说的这些,你练个几遍,肌肉就有记忆了。而感觉,就是你对节奏、情绪的把握。多看,多剪,多去感受那些好视频是怎么处理停顿和错误的。
很快,你就会发现,那个曾经让你头疼的“中间部分”,现在成了你创作的一部分。删掉它,是为了让留下来的东西,更加闪闪发光。
原创文章,作者:剪辑研究所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douyin766.com/181618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