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实话,这年头要是还不会捣鼓个短视频,感觉就像被时代抛弃了半截儿。人人都在刷,人人恨不得都想上去露两手。可光有想法没用啊,剪辑那关就能卡死一大片人。别以为那些看着流畅带感的视频都是专业团队几宿不睡觉肝出来的,很多时候,掌握点技巧,你也能像开了挂一样“嗖嗖”地把视频剪出来。不是说要多精妙绝伦,起码别让你的好点子死在拖沓的剪辑上,对吧?
我刚开始学那会儿,真是两眼一抹黑,对着软件界面跟看天书似的。一个几分钟的素材,剪个十几秒出来,愣是能折腾半天。光是“切”和“接”两个动作,就能把我逼疯。后来慢慢摸索,加上看了一些野路子大神的操作,才发现,嗨,原来很多时候不是你不够聪明,是你没找对方法,或者说,你压根儿就没想明白“快”到底是怎么来的。

“快”它不是凭空掉下来的,它是一种策略,是一种思维方式。不是说你手指头点得快,鼠标移得快就叫快。真正的快,是你在动手之前,脑子里就已经把大框架搭好了。
第一步,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一步——前期的准备和策划。这听起来有点儿老生常谈,但信我,这绝对是提速的关键。你得知道你拍这段视频想说啥,想表达啥情绪,最终呈现出来是啥风格。就像盖房子得先有图纸一样,你剪视频也得有个大概的脚本或者思路。不用写得多详细,但起码知道哪个画面接哪个画面,哪里需要加点文字,哪里得配个音乐。脑子里有数,剪的时候就不会像无头苍蝇一样乱撞。
想象一下,你拍了一堆素材,有走路的、有吃饭的、有看风景的。如果你事先没想好要剪一个“悠闲周末探店”的视频,可能就会漫无目的地翻这些片段,纠结哪个好哪个不好。但如果你目标明确,知道要展示店里的环境、特色菜品、自己的体验感受,那你翻素材的时候,就会直奔主题,快速筛选出有效的、能为你的主题服务的片段。那些拍糊了的、没用的废料,看一眼就直接pass掉。大胆舍弃,这是快速剪辑的第一个黄金法则。别心疼你拍的每一个镜头,它们只是素材库里的一个个元素,能用的才留下。
第二步,选择趁手的工具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嘛。市面上剪辑软件多得是,从手机端的剪映、快影,到电脑上的Pr、FCPX、DaVinci Resolve。对于追求“快”和易上手的新手来说,手机端或者操作相对简单直观的电脑软件就足够了。别一开始就去啃那些专业级别的,功能强大是强大,但学习成本高啊,等你把各种面板、快捷键、专业术语都搞明白,黄花菜都凉了。
比如剪映,它之所以能火,就是因为它把很多复杂的操作傻瓜化了。基本的剪切、拼接、加音乐、加字幕、加特效,点几下就能搞定。很多常用的转场、滤镜都是现成的模板,套上去就行。省去了很多调整参数的时间。当然,如果你想做更精细的、有自己风格的视频,可能还是得往专业软件上靠。但起码在初期,或者对于一些对精细度要求不高的生活记录、随手拍的分享视频,剪映这种工具绝对是效率神器。
电脑软件里,达芬奇的免费版功能已经很强大了,Pr也很常用,但可能对电脑配置要求高一点。关键是选一个你用起来顺手、不卡顿的。软件操作熟练度跟手速有关系,但更重要的是对软件逻辑的理解。多用多练,肌肉记忆形成了,自然就快了。别怕按错键,大不了ctrl+Z撤销嘛。
第三步,化繁为简,抓住重点。短视频,短视频,顾名思义,就是短。现在大部分平台的推荐机制都更倾向于短平快的内容。观众的耐心是有限的,没人愿意看你絮絮叨叨半天。所以,你的视频要信息密度高,节奏紧凑。
怎么做到呢?就是只保留最精彩、最核心的片段。那些过渡慢的、镜头晃动的、焦点不清晰的、内容重复的,统统剪掉!对,就是这么狠心。想象你是个雕刻家,你的任务是从一大块石头里,把那尊闪光的雕塑剥离出来。多余的边边角角,毫不留情地削去。
一个常用的技巧是“跳剪”(Jump Cut)。比如一个人说话,你把中间那些停顿、思考、重复的词句剪掉,只保留他最精炼、最有力的句子,画面会瞬间变得紧凑有力量。当然,跳剪用不好会显得突兀,但适当使用,绝对是提升速度和节奏的利器。还有,多用特写和近景,它们比远景更能快速吸引观众注意力,传递细节信息。
第四步,巧用音乐和字幕。别小看这两样,它们不仅能提升视频的质感和情绪,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画面上的不足,甚至能加快你剪辑的速度。
音乐是视频的灵魂啊!选对了音乐,情绪瞬间到位。一段本来平淡的画面,配上激昂的音乐可能就变得热血;配上舒缓的音乐可能就变得治愈。很多时候,你可以根据音乐的节奏来卡点剪辑。跟着鼓点或者旋律的高潮来切换画面,这种剪法做出来效果往往不错,而且因为有音乐的引导,你的剪辑过程会更加有条理,不容易乱。很多剪辑软件都有自动卡点功能,可以试试,但手动卡点更能做出自己的风格。
字幕呢,除了传达信息(比如说话内容、地点、时间)之外,它还能吸引那些静音刷视频的观众。而且,有时候你剪掉了一些画面,但信息不能丢,这时候字幕就能派上用场了。更厉害的是,字幕的出现时机和方式也能制造节奏感。让字幕随着语音逐字或者逐句出现,比一大段文字丢在那里要生动得多。
第五步,批量处理和模板运用。如果你经常做某一类视频,比如开箱视频、美食探店、游戏集锦,你会发现很多地方的操作是重复的。比如固定的片头、片尾,固定的字幕样式,固定的BGM片段。把这些常用的元素或者操作流程模板化。
很多剪辑软件都支持预设或者模板功能。你可以把自己常用的字幕样式、颜色调整、转场效果保存下来,下次直接调用。甚至可以把你做好的片头片尾保存成独立的视频文件,每次新项目直接拖进去,省时省力。如果你需要给大量视频加统一的Logo或者水印,很多软件也支持批量处理。别傻乎乎地一个一个去弄,那不得累死?自动化和标准化是提升效率的另一条捷径。
第六步,保持专注,减少干扰。这点听起来有点“玄学”,但真的有用。你想想,你正剪得顺手呢,手机响了,微信来消息了,朋友叫你去开黑……一下午可能就这么碎片化了。剪辑是需要一定连贯性和心流的。一旦被打断,重新进入状态是需要时间的。
所以,找一段相对完整的、不受打扰的时间来剪辑。把手机静音,关掉不必要的网页和软件。把精力集中在当前的项目上。你会发现,连续工作一个小时的效果,可能比你零零散散干三个小时还要好。效率很多时候就来自于专注度。
第七步,输出设置别纠结。新手很容易在导出视频的时候犯迷糊,各种参数,码率、分辨率、帧率……看得头大。其实对于大部分短视频平台,常用的设置就那么几种。比如分辨率一般就是1080P(1920×1080)或者720P,帧率通常选25帧或30帧。码率嘛,保证画面清晰不模糊就行,没必要设置得太高,那样文件太大,上传慢,播放起来也可能卡顿。
大多数剪辑软件都有预设导出选项,直接选择适用于“社交平台”或者“高品质1080P”之类的选项,基本不会出错。别在导出环节浪费太多时间去研究那些你暂时用不上的高级参数。快速把视频导出,然后去分享,去接收反馈,这才是更重要的。
最后想说的是,快速剪辑不是让你牺牲质量,而是让你用更高效的方式达到预期的效果。一开始慢点没关系,熟能生巧。多剪,多看别人的视频是怎么剪的,模仿,然后创新。别怕失败,每个大神都是从小白过来的。动手,实践,这比看再多理论都管用。记住,你的目标是把脑子里的想法,快速地变成屏幕上生动有趣的画面。加油!
原创文章,作者:剪辑研究所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douyin766.com/178611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