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真的,每次有人问我电脑剪辑视频怎么剪辑,我脑子里都不是先蹦出什么软件、什么快捷键。都不是。
我脑子里先浮现出的,是一堆乱七八糟的视频素材,像一盘散沙,堆在硬盘的某个角落。而你,就像一个手足无措的魔法师学徒,明明知道这些素材里藏着一个好故事,却念不出那句能让它们动起来的咒语。

这感觉,我太懂了。
所以,别急着去搜“十分钟速成大片”,也别被那些大神们花里胡哨的时间轴吓到。剪辑这事儿,说白了,它首先是一种思维,然后才是一门技术。它不是把好看的片段简单地粘在一起,而是像个雕塑家,从一块璞玉里,把多余的、累赘的部分,一刀一刀,毫不留情地剔除掉,最后留下那个真正能打动人的内核。
你的第一个问题,肯定是:我该用什么软件?
这个问题就像问一个厨子,用什么锅最好。答案是,看你做什么菜。
如果你就想搞搞短视频,发发抖音、朋友圈,图个乐呵。 那别犹豫,直接上 剪映专业版 。免费,功能对新手来说绰绰有余,而且操作逻辑跟你手机上用的一模一样,几乎没有学习成本。字幕、特效、配音,一键式服务,主打一个“短平快”。别觉得它low,能最高效解决你问题的东西,就是好东西。
如果你有点追求,想正儿八经做点东西,比如Vlog、小纪录片,还不想花钱。 我的天,那你简直活在最好的时代。直接去下载 达芬奇(DaVinci Resolve) 。这玩意儿免费版的功能,已经吊打很多付费软件了。剪辑、特效、音频、调色,四大金刚全给你配齐了。尤其是它的 调色 功能,那不是开玩笑的,是好莱坞级别的,简直是降维打击。当然,它也稍微复杂点,需要你静下心来琢磨琢磨。
如果你钱包允许,或者想往专业方向发展。 那绕不开的就是Adobe家的 Premiere Pro (简称Pr) 和苹果家的 Final Cut Pro X (简称FcpX) 。Pr像个全能战士,兼容性极好,插件生态无敌,你想实现什么骚操作,总能找到对应的工具;FcpX呢,苹果亲儿子,优化神了,用起来丝般顺滑,但只存在于苹果生态里。我个人折腾下来,还是觉得Pr更自由一些。
好了,工具选定了。现在,我们正式开始施展“魔法”。
第一步:整理素材,建立秩序感
别笑,这是最重要,也最容易被忽略的一步。把所有视频、音频、图片素材一股脑丢进软件里,那不叫剪辑,那叫自杀。
你应该做的,是进行素材管理。在项目面板里,新建几个文件夹,比如“A机位”、“B机位”、“空镜”、“音效”、“背景音乐”。把你的素材分门别类地放进去。这个小小的动作,会在你后面几十个小时的工作里,无数次地拯救你于抓狂的边缘。相信我。
第二步:粗剪,挥起最锋利的那把刀
这是整个剪辑流程的灵魂。粗剪(Rough Cut)的目标只有一个:把故事的骨架给搭起来。
把所有可能用到的素材,按照你脑子里构思的顺序,扔到时间轴上。别管什么精细的卡点,别管什么炫酷的转场。你就看,从头到尾看。这段是不是太长了?这段情绪对不对?这段话是不是废话?
然后,开始删。
对,你没看错,剪辑的本质就是删除。毫不留情地删。一段十分钟的采访,可能最后能用的就三十秒。一个你辛辛苦苦拍的延时,可能在这里就是不合适。这个过程很痛苦,像是亲手否定自己的劳动,但这是必须的。新手最容易犯的错误,就是“舍不得”。
记住键盘上最重要的三个键:J、K、L。J是后退,L是快进,K是暂停。用它们来快速浏览素材,找到你想要的出点和入点,然后“咔嚓”一刀。这个过程,要快,要准,要狠。跟着你的直觉走。
第三步:精剪,给骨架添上血肉
当你的时间轴上,只剩下故事的主干时,恭喜你,最难的一步已经过去了。现在,我们要开始做“加法”了。
BGM和音效 :找一段合适的 BGM (背景音乐),它的作用是奠定整个视频的情绪基调。是燃?是温馨?是悲伤?音乐一响,感觉就来了。但千万注意音量,别让音乐盖过人声。 音效 (Sound Effect)则是点睛之笔。一个开门的吱呀声,一个打字的键盘敲击声,一个恰到好处的“whoosh”转场音,都能让你的画面瞬间变得“贵”起来。
转场 :说到 转场 (Transition),我的建议是:少即是多。软件里自带几百种花里胡哨的转场,99%都是垃圾。最常用,也最高级的转-场,永远是硬切(Cut)。偶尔在场景切换时,用一个简单的叠化(Cross Dissolve)或者闪白,就足够了。别搞那些PPT式的翻页、魔方旋转,求你了,真的很掉价。
字幕 :现在看视频,谁还敢不开字幕? 字幕 的重要性不言而喻。很多软件都有一键生成字幕的功能,很方便,但一定要自己从头到尾校对一遍!错别字、识别错误,太影响观感了。字体的选择、大小、位置,也是一门学问,保持简洁、清晰、统一,是基本原则。
第四步:调色,注入灵魂的最后一步
如果说粗剪是搭骨架,精剪是添血肉,那调色就是化妆,是给你的视频注入灵魂。
颜色直接影响观众的情绪。你想表达温暖的回忆,就加点暖黄色调;你想表现科技感、疏离感,就往冷蓝色偏。
对于新手,别被那些复杂的曲线、色轮吓到。你可以从使用LUTs(Look-Up Table,颜色查找表)开始。LUTs就像是“滤镜”,一键就能套用一种电影感的色彩风格。网上有海量的免费和付费LUTs资源。但记住,LUTs只是起点,你最好在套用之后,再根据自己的画面,微调一下曝光、对比度、饱和度,让它更贴合你的素材。
最后一步:导出,让作品问世
一切都满意了,就到了导出(Export)环节。
这里的设置也别懵。通常,你只需要关注几个点:
- 格式 :选 H.264,这是目前最通用的网络视频格式。
- 分辨率 :和你拍摄的素材保持一致,比如1920×1080或者4K。
- 帧率 :同样,和你拍摄的素材保持一致。
- 比特率 :这个决定了视频的清晰度。一般来说,1080p视频,目标比特率设置在10-15Mbps左右就足够清晰了。4K的话,可以设置到40-50Mbps。
点击“导出”,然后去泡杯咖啡,静静等待进度条走完。当那个崭新的、凝聚了你无数心血的mp4文件出现在文件夹里时,那种成就感,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。
剪辑就是这样一趟旅程,从混乱到有序,从平淡到神奇。它没有绝对的对错,只有适不适合。别怕犯错,多剪,多看,多琢磨,你的“剪感”自然就来了。现在,打开你的电脑,把那些沉睡的素材,唤醒吧。
原创文章,作者:剪辑研究所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douyin766.com/180949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