想不想,就问你想不想?看到人家随手一拍,卡点、转场、配乐,一套行云流水的操作下来,一个平平无奇的日常片段瞬间就有了大片质感。而你,手机里躺着一堆素材,想发个朋友圈都不知道从何下手。那种感觉,我太懂了。心里痒痒的,觉得这事儿没那么难,但一打开软件,密密麻麻的按钮又瞬间把你劝退。
别慌,今天我就是来捅破这层窗户纸的。作为一个从胡乱摸索,剪出过无数“辣眼睛”作品,到现在能靠这手艺混口饭吃的过来人,我要告诉你一个天大的“秘密”:怎么剪辑短视频自学这事儿,根本不需要你去报什么天价课程,也不需要你立刻就去啃那些比砖头还厚的专业书籍。

你真正需要的,是放下那个“我要成为大师”的偶像包袱,然后,开始“耍赖”。
对,你没看错,就是耍赖。
第一步:放弃你的电脑,拿起你的手机。
别跟我提什么PR、FCPX、达芬奇,这些名字现在对你来说就是魔咒,听着就头大。你现在最需要的是建立信心,而不是被专业工具吓跑。所以,请立刻、马上去下载剪映。
为什么是它?因为它的存在,几乎把短视频剪辑的门槛踩到了地心。你所有能想到的功能,它几乎都有,而且都是以一种“傻瓜式”的逻辑呈现给你。这不是贬义,这是对新手最极致的友好。你要做的,就是把手机里的视频、照片一股脑地丢进去。
别怕,点,随便点。那些按钮你都点一遍,看看会发生什么。滤镜、特效、贴纸……哎,这个好玩,加上!那个转场,哇,好酷炫,也用上!
这个阶段,你的目标只有一个:熟悉工具,玩起来。不要去管什么逻辑,什么美感。你就是要像一个刚拿到新玩具的小孩,把所有功能都试一遍。你的第一个作品,大概率会是一场视觉灾难,特效满天飞,转场闪瞎眼。
没关系!恭喜你,你已经完成了最重要的一步——破冰。你不再害怕那个软件界面了。
第二步:开始你“无耻”的抄袭之路。
好了,玩具玩腻了,我们来干点正事。现在,打开你喜欢的短视频平台,去找一个你觉得“哇塞,太牛了”的视频。注意,别找那种好莱坞级别的特效大片,就找一个你觉得自己努努力好像也能够得着的,比如一个美食探店、一个旅行vlog、或者一个简单的卡点视频。
然后,把这个视频下载下来。
接下来,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。打开你的剪映,把下载的原视频和你自己拍的素材,都拖到时间轴上。你的任务,就是像素级地模仿。
- 他的第一个镜头是0.8秒,你也剪0.8秒。
- 他在这里切了一个特写,你也找个特写的素材放上去。
- 他在鼓点最重的地方切了下一个画面,你就在同样的鼓点上,按下“分割”。
- 他用了什么字体,什么颜色的字幕,你就去找个最像的。
- 他的背景音乐是什么?用听歌识曲软件找出来,或者干脆直接用他的原声。
这个过程,可能会很痛苦,很繁琐。你可能会为了对准一个0.1秒的鼓点,反复拖动时间轴几十次。但相信我,这比你看十个小时的理论课都有用。因为在这个过程中,你不是在听别人讲“节奏感”,你是在亲手创造“节奏感”。你不是在学什么是“镜头语言”,你是在感受“哦,原来远景和特写接在一起是这种感觉”。
这就是我说的“耍赖”。我们不搞原创,我们就是个搬运工、模仿者。当你完整地“复刻”出三到五个你喜欢的视频之后,你会发现,那些所谓的剪辑技巧,已经不知不觉地长在了你的手上。你甚至开始有自己的判断了:“嗯……他这个转场用得有点多余,我觉得直接切过去(硬切)会更有力。”
看,剪辑思维,这不就来了吗?
第三步:从感觉出发,建立你的知识体系。
当你手上有了感觉之后,再回过头去补充理论,那才叫事半功倍。这时候你再去看一些教学视频,你会频繁地发出“哦!原来是这样!”“这个我之前模仿的时候就用过!”的感叹。
这个时候,你需要重点关注几个核心概念,但记住,要带着你实践中的问题去看:
节奏感 :这玩意儿是短视频的灵魂。不只是卡点,更是情绪的流动。快节奏的画面配合鼓点密集的音乐,能制造紧张感;而舒缓的音乐配上慢放的长镜头,则能营造氛围。多去拉片,用心去感受,为什么有些视频你看得特别“爽”,就是因为它的节奏踩在了你的情绪点上。
声音的重要性,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: 声音是视频的另一半生命。 我见过太多画面精美但配乐拉胯,或者现场噪音吵得人脑仁疼的视频了。你要开始注意三件事:干净的人声(如果需要的话)、恰到好处的背景音乐(BGM)、以及画龙点睛的音效(SFX)。比如,一个开门的动作,你配上“吱呀”的音效,质感是不是立刻就上来了?一个惊讶的表情,配上“噔!”的一声,戏剧性是不是就拉满了?
转场:克制,是最高级的炫技 :新手最容易犯的错误,就是滥用转场。那些什么翻转、叠化、缩放,恨不得每个镜头切换都用上。记住一句话: 最好的转场,是让观众感觉不到转场。 绝大多数情况下,干净利落的“硬切”就是最有力、最有效的。只有在需要表达特殊情绪或者时间空间变化时,才去考虑使用特效转场。
故事感 :哪怕只有15秒,你的视频也要有一个微型的“故事线”。不一定是讲故事,而是一种逻辑。比如“提出问题-分析问题-解决问题”的科普视频,或者“环境铺垫-细节展示-情绪高潮”的旅行vlog。有逻辑,观众才愿意看下去。别再是素材的无序堆砌了。
第四步:什么时候该从手机走向电脑?
当你觉得手机屏幕太小,精细操作让你抓狂;当你开始想玩一些更复杂的效果,比如调色、多层特效叠加;当剪映的功能已经无法满足你的创作欲时,就是时候进阶了。
这时候,我个人强烈推荐达芬奇(DaVinci Resolve)。
为什么不是大名鼎鼎的PR?因为达芬奇的免费版,功能已经强大到令人发指,足够你用到专业级别。而且它的调色模块是行业天花板。对于自学者来说,免费,就是最大的正义!当然,PR和FCPX也是优秀的选择,这更看个人喜好和电脑系统。
PC端软件的学习曲线会陡峭一些,但别怕。你已经有了在手机端建立的剪辑思维,现在要学的,无非是把“点击这个按钮”换成“用这个快捷键”而已。B站上有海量的免费教程,找一个你听着顺耳的UP主,跟着他的新手引导系列,花上一个周末,你就能基本掌握软件的核心操作。
最后,我想说,怎么剪辑短视频自学的路上,最强大的武器不是软件,不是教程,而是你的审美和耐心。
多看,看好的作品,把你的审美阈值拉高。多练,别怕把视频剪烂,你剪烂的每一个片子,都是通往牛X的垫脚石。多想,剪辑不是机械操作,它是带着镣铐的舞蹈,是在表达。
别等了。现在就从你手机相册里,选出最近拍的几段视频,丢进剪映里。你的第一个作品,就在今晚诞生。
原创文章,作者:剪辑研究所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douyin766.com/181491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