讲真,每次刷朋友圈看到那些P得连亲妈都快认不出的照片,什么磨皮磨到没有鼻梁,拉腿拉到背景里的栏杆都扭曲成麻花,我这心里就五味杂陈。大家好像都陷入了一个误区,觉得剪辑照片,或者说修图,就是把假的变得更假。
错。大错特错。

对我来说,如何剪辑照片的真正奥义,根本不是无中生有,而是“还原”。还原什么?还原你按下快门那一瞬间,你的眼睛所看到、你的内心所感受到的那个世界。相机是台机器,它很诚实,但它没有感情,它拍下的,往往是打了折扣的现实。光线太平,颜色发灰,氛围感尽失。而我们的后期,就是要把那丢失的“情绪”和“氛围”给拽回来。
所以,忘掉那些一键美颜、网红滤镜吧。至少暂时先忘掉。我们从头聊,聊聊真正的照片剪辑,到底是在玩什么。
当你打开一张照片,第一步干嘛?别急着去动任何一个滑块!先“审视”它。对,就像个老中医一样,望闻问切。看着这张照片,问自己几个问题:它哪里让我不舒服?是太暗了看不清,还是太亮了刺眼?我想让看这张照片的人,感受到什么?是午后的慵懒,还是清晨的冷冽?这张照片的“主角”是谁?是人,是物,还是一片光?
心里有了答案,你才有了动手的方向。这比你上来就套10个滤镜看哪个顺眼,要高级一百倍。
接下来,我们才开始动手。记住这个顺序,它几乎是所有照片剪辑的黄金法则:光影 -> 色彩 -> 质感。
第一站:雕刻光影,这是照片的骨架
光,就是一切。一张没有光影的照片,就是一具没有灵魂的躯壳,平淡如水。
- 曝光(Exposure) :别想太复杂,它就是控制照片的整体明暗。照片黑乎乎一团?拉高它。照片白花花一片?降低它。这是最基础、最暴力的调整,先把它调到一个看着“正常”的范围。
- 对比度(Contrast) :这个就有意思了。它决定了画面“通透”与否。你可以想象成,它在使劲地把最亮的地方变得更亮,把最暗的地方压得更暗。高对比度,画面就硬朗、抓人眼球,跟喝了口烈酒似的;低对比度,画面就柔和、发灰,有种日系电影的“空气感”。得看你的照片想要什么感觉。
- 高光(Highlights) & 阴影(Shadows) :这俩是精细活儿。是不是经常拍天空,结果天空一片惨白,啥细节都没了?这时候,狠狠地把 “高光” 往左边拉,你会惊喜地发现,云彩的层次又回来了!同理,是不是经常拍逆光,人脸黑得像块炭?别怕,把 “阴影” 往右边拽,藏在暗部的细节就会被“拯救”出来。这一步,简直就是起死回生。
把这几项玩明白了,你的照片已经脱离了“废片”的范畴,有了最基本的骨架。
第二站:玩弄色彩,这是照片的灵魂
如果说光影是骨,那色彩就是血肉。色彩是最能直接传递“情绪”的东西。
- 白平衡(White Balance) :它就是给照片定调子的大总管。主要就是 “色温” 和 “色调” 两个滑块。想让照片暖洋洋的,充满阳光的味道?把色温往黄色那边拉。想让照片冷冰冰的,充满科技感或忧郁感?往蓝色那边拉。这直接决定了你照片的整体情感基调。
- 饱和度(Saturation) vs. 自然饱和度(Vibrance) :新手最容易在这里翻车!记住我的话,除非特殊风格,否则 永远优先使用“自然饱和度” !为什么? “饱和度” 是个愣头青,它会把画面里所有的颜色不分青红皂白地一起提高,很容易就变得色彩俗艳,尤其亚洲人的肤色会变得黄得像个橘子。而 “自然饱和度” 是个聪明蛋,它主要提升画面里那些本来就比较“灰”的颜色,对已经很鲜艳的颜色则相对克制,所以调整起来会自然很多,对皮肤颜色也更友好。
- HSL(色相、饱和度、明度) :前方高能!这才是真正的大杀器,是让你从“会修图”到“修得妙”的分水岭。HSL工具可以让你对某一个特定的颜色进行 “分色调节” 。什么意思?比如,你觉得照片里的天空不够蓝,你就可以在HSL里找到蓝色,单独增加它的饱和度,甚至改变它的色相,让它从天蓝色变成深邃的蓝紫色,而这一切都不会影响到画面里的绿色树叶和红色花朵。想让叶子更绿?想让模特的口红更红?想把背景里杂乱的颜色统一起来?全靠它。这就是“电影感”调色的秘密所在。
第三站:精雕细琢,这是照片的皮肤
骨架和血肉都有了,最后就是皮肤的质感了。
- 锐化(Sharpening) :让照片看起来更“清晰”。但是!千万别过度!锐化过度的照片,边缘会有一圈难看的白边,看起来特别“假”,像用砂纸打磨过一样。正确的做法是,放大照片到100%,然后慢慢增加锐化度,直到你觉得细节刚刚好变清晰,就马上停手。
- 质感(Texture) & 清晰度(Clarity) :这两个工具能增加画面的局部对比度,让物体的轮廓和纹理更突出。想让岩石的纹理更硬朗?想让模特的毛衣更有质感?用它们。但用在人脸上要极其小心,否则会把皮肤的瑕疵放大,瞬间老十岁。
- 颗粒(Grain) :我个人很喜欢的一个小工具。有时候觉得数码照片太“干净”了,有点假。稍微加一点点颗粒,能模仿出老胶片的那种复古质感,让画面一下子就有了故事感。
最后,我们再来聊聊“滤镜”。滤镜不是魔鬼,它是个很好的工具,前提是你会用。我的建议是,别把它当成终点。你可以先套用一个你喜欢的滤镜,把它当成一个调色的“基底”,然后,把滤镜的强度降低到30%~50%,再回到我们上面说的光影、色彩、质感那些基础工具里,去进行微调,把它变成真正属于你自己的风格。
找到你的风格,这才是剪辑照片最终的目的。不要去模仿任何人,多看,多练,多思考。你的审美,你的情感,都会通过这些滑块,最终注入到那一张小小的照片里。这,才是剪辑照片最迷人的地方。
原创文章,作者:剪辑研究所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douyin766.com/181404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