讲真,如果你剪过访谈、发布会或者任何有两个以上机位的现场,你肯定懂那种痛苦。时间线上,视频轨道一层叠一层,像千层饼,A机位放上面,B机位放下面,C机位再叠一层。为了看B机位的画面,你得先暂时“戳瞎”A机位的眼睛(禁用素材),切一刀,再把A机位的眼睛“恢复光明”。来来回回,眼睛都快瞎了,鼠标手也快废了,剪个十分钟的片子,感觉像是在时间线上跑了一场马拉松。
这根本不是剪辑,这是体力活。

而多机位剪辑,这玩意儿简直是剪辑师的续命神器,能把原本要熬三天的活,一下午给你干利索了。它不是什么玄学,就是一种工作流,一种思维方式,把剪辑师从重复的、机械的劳动中解放出来,让你真正像个“导播”一样去创作。
别再傻乎乎地手动对齐、手动开关轨道了。来,我带你走一遍,让你看看什么叫现代剪辑的效率。
第一步,也是最关键的一步:同步,一切的地基
同步,是多机位剪辑的灵魂。没它,一切免谈。真的,一个字节都别想往下剪。同步搞不定,后面全是白搭,就像一栋楼地基歪了,盖得再高也得塌。
那怎么同步?方法不少,看你的盘缠和准备工作。
王者之选:时间码同步 (Timecode Sync) 这是最专业、最省心、最精准的方式,当然,也最烧钱。拍摄现场,所有摄影机和录音设备都通过一个时间码发生器连接,保证每一帧都有一个独一无二、完全同步的时间地址。回到剪辑软件里,你只要全选素材,右键,选择基于“时间码”同步,Boom!软件会在0.1秒内给你对得齐齐整整,比用尺子量还准。发布会、演唱会这种大型项目,没它不行。但对我们普通玩家来说,这套设备有点奢侈,咱们看下一个。
平民战神:音轨同步 (Audio Sync) 这,才是绝大多数人吃饭的家伙。原理简单到不行:软件去分析你每一条视频素材里的 音轨 波形,找到它们共同的、特征最明显的那个点,然后自动对齐。
还记得开拍前,场记打板的那个“啪”的一声吗?或者导演喊“Action”前拍一下手?那个清脆的“啪”声,就是你所有机位的救世主。它在声波图上会形成一个非常陡峭的山峰,软件一眼就能认出来。就算没有场记板,只要你的几个机位都录到了现场音,比如主持人的某一句开场白,软件也能识别并对齐。
操作上,同样是全选所有机位的视频素材(别忘了还有单独录音的音频文件,比如小蜜蜂录的),右键,创建多机位剪辑,同步方式选择“音频”。然后,去泡杯咖啡,电脑会帮你搞定一切。这成功率,不说百分之百,百分之九十八是有的。信我,这是你最应该掌握的方法。
无奈之举:手动标记点同步 (Marker Sync) 总有那么些意外。比如,某个机位忘了开录音,或者现场嘈杂到音频波形乱成一锅粥。这时候就只能靠“眼力活”了。你得在每个机位的素材里,找到一个共同的、动作发生瞬间极其短暂的画面。比如:相机闪光灯亮起的那一帧,或者某人猛地一拍桌子的那一帧。在这一帧上,给每个素材都打上一个标记点(In Point 或者 Marker),然后告诉软件,就按这个标记点给我对齐。这方法费眼,而且精度有限,但关键时刻能救命。
第二步:创建你的“导播台”
同步点选好,软件一通计算,你会发现项目面板里多了一个新的东西,图标有点像四格漫画,它就是“多机位剪辑序列”。别小看它,这玩意儿可不是普通的视频素材。
把它拖到你的主时间线上,它看起来就像一条普普通通的视频。但当你把播放头放在它上面,然后打开你的“多机位监看窗口”(在Premiere里叫“多机位”,在Final Cut Pro里叫“角度”,大同小异),奇迹发生了。
你的屏幕上会出现好几个小窗口,一个窗口对应你一个机位的画面,就像保安室的监控墙。左边可能是主持人的全景,右上是嘉宾的特写,右下是观众席的反应……所有的画面都在随着时间线同步播放。
这一刻,你不再是剪辑师,你是现场导播。你的键盘,就是你的导播台。
第三步:开始“演奏”——实时切换的快感
这才是多机位剪辑最爽的环节。
播放你的多机位剪辑序列。看着监看窗口里几个画面同时运动,你的任务就是决定:此刻,观众应该看哪个画面?
看到主持人要提问了?你的目光锁定在他的全景机位上。感觉他话快说完了,准备切给嘉宾?你的手指就要准备好了。
怎么切?
别用鼠标去点!太慢了!你的键盘数字区就是武器。通常,监看窗口里画面的位置会对应键盘上的数字键1、2、3、4。
- 想切到1号机位?敲一下键盘上的“1”。
- 想切到2号机位?敲一下键盘上的“2”。
就这么简单。你只需要跟着视频的节奏和内容,像玩节奏大师一样,实时地、凭直觉地敲击键盘。每一次敲击,时间线上的那个“多机位素材块”上就会多一道切口,并且自动切换到你选择的那个机位的画面。
一个五分钟的访谈,你可能花五分钟多一点,第一版的镜头切换就全部完成了。想想之前你要花多久?一个小时?两个小时?那种效率的碾压感,无与伦-比。
别急,还没完,精修与细节才是专业的体现
实时切换出来的只是一个“粗剪版”,节奏可能还不够完美。但多机位剪辑的强大之处在于,它给了你无限后悔的可能。
微调剪辑点 :觉得某个切换早了半秒,或者晚了一帧?没关系,回到时间线上,那些切口都还在。你可以像对待普通剪辑一样,用滚动编辑工具(Rolling Edit Tool)去左右拖动那个切口,精准地调整切换时机,而不用担心破坏任何同步关系。
随时更换机位 :剪完发现,哎呀,第30秒那个嘉宾的特写,其实用全景会更好。怎么办?不用删掉重来。直接在时间线上右键点击那一段素材,会有一个“多机位”的子菜单,里面列着你所有的机位(角度1、角度2……)。想换成哪个,点一下就行了。整段素材的画面就立刻换过来了,时长、位置,什么都不变。简直是上帝之手。
别忘了音频 :默认情况下,切换视频的同时,音频也会跟着切换。这在大多数时候是灾难,会让你的声音忽远忽近,音质忽好忽坏。所以,在开始剪辑前,一定要指定一条主 音轨 。通常我们会选择录音效果最好的那个音源(比如小蜜蜂或者调音台出来的线路音),把它设为固定音频,之后无论你的画面怎么切换,声音始终是稳定、清晰的。
多机位剪辑,说白了,就是把复杂问题流程化,把感性创作和理性操作分开。它先用绝对的秩序(同步)把你的素材规整好,然后给你一个极度自由的创作空间(实时切换),最后还提供了一套完整的“反悔机制”(后期微调)。
它解放的不仅仅是你的时间,更是你的创作力。你再也不用把精力耗费在“对齐”这种破事儿上了,而是可以真正地去思考:这个节奏对吗?这个情绪到了吗?观众在这里最想看的是什么?
这,才是剪辑该有的样子。
原创文章,作者:剪辑研究所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douyin766.com/181390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