手机里躺着一堆G的素材,感觉能凑出个史诗大片,结果一顿操作猛如虎,剪出来一看——啥玩意儿?平淡得像杯白开水,自己都不想看第二遍。这感觉,我太懂了。
别急着去报那些死贵死贵的课,也别把问题都甩给手机或者APP。说白了,剪辑这事儿,技术只占三成,另外七成,是思路,是感觉,是你讲故事的方式。今天不跟你扯那些复杂的理论,就聊聊我踩了无数坑之后,总结出来的一些能让你视频“瞬间活过来”的土方法。

第一步:放下你的“完美主义”,拿起“屠刀”
拿到素材,新手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——啥都舍不得删。这个镜头的光线不错,那个镜头的人物表情挺好……结果呢?一个三分钟的Vlog,恨不得把半小时的素材全塞进去,节奏拖沓,看得人想快进。
记住,剪辑的第一要义是“舍得”。你要做的不是素材的搬运工,而是导演。打开你的剪辑软件(现在市面上像剪映、VN这类,对小白极其友好,功能也足够强大,随便挑一个顺手的就行),把所有素材导进去,然后开始你的“屠杀”。
怎么砍?就一个标准:这个镜头,对表达我的主题、推动我的情绪,有没有用?
没用?砍!犹豫?砍!只是单纯觉得好看,但放进去很突兀?果断砍掉!
这个过程叫粗剪。就是把那些废话、抖动、没对上焦、意义不明的镜头统统扔进垃圾桶。粗剪完,你会发现时间线清爽多了,整个视频的骨架也出来了。别心疼,那些被你砍掉的,才是成就你最终作品的功臣。
剪辑的灵魂:是节奏,不是特效
很多人以为,剪辑就是加各种酷炫的转场,各种BlingBling的特效。大错特错!那些东西是锦上添花,但绝对不是雪中送炭。一个视频的魂,在于剪辑节奏。
什么是节奏?说白了,就是让你视频的呼吸。
想表现紧张、刺激、嗨到爆的氛围?那就用快速剪辑。一个镜头一两秒,甚至零点几秒,咔咔咔一顿切,配合鼓点密集的BGM,观众的心跳都能被你带着走。想想那些动作片的打斗场面,是不是眼花缭乱?就是这个理。
想营造安静、抒情、温暖的感觉?那就放慢节奏。一个长镜头,慢慢推近或者摇移,让画面自己说话,给观众足够的时间去感受、去品味。
一个牛逼的视频,一定是长短镜头结合,张弛有度的。全程快剪,观众会累;全程慢放,观众会睡。试着把你的视频当成一首歌来剪,哪里是前奏,哪里是高潮,哪里该舒缓收尾,用心去感受。
至于转场,求你了,别再用那些什么翻页、百叶窗、星星闪烁了,土得掉渣。大部分情况下,最简单直接的切换(硬切)就是最好的转场。如果实在想让衔接顺滑一点,可以用“淡入淡出”或者“叠化”。高级点的,可以学学“遮挡转场”、“运动匹配转场”,就是利用画面里的物体或者运动趋势来隐藏剪辑点,那才叫无痕。
氛围感的神:调色和BGM
如果说节奏是骨架,那调色和BGM就是血肉和灵魂,它们直接决定了你视频的气质。
先说调色。别被“达芬奇”、“LUT”这些词吓到。手机APP里的调色功能已经很强了。你不需要成为调色大师,但你得知道你想表达什么情绪。
- 日系小清新? 拉高一点亮度,降低一点饱和度,给阴影加一点点蓝色或者青色,整个画面瞬间就通透、干净了。
- 港风复古? 压暗高光,让亮的地方不那么刺眼;拉高对比度,让明暗对比更强烈;在色调里加上那么一抹黄和绿,内味儿一下就出来了。
- 电影感? 试试给视频上下加个黑边,然后整体色调往青橙色上靠。这是最偷懒也最出效果的电影感调色法。
调色的关键不在于参数多牛,而在于统一。一个视频里别搞五六种色调,会显得非常乱。确定一个主色调,然后所有镜头都往那个感觉上靠。
再说BGM(背景音乐),这玩意儿简直是视频的第二条命。
选音乐,千万不要只选你爱听的,要选“适合”的。一段悲伤的画面,你配个“好运来”,那不叫混搭,那叫神经病。音乐的情绪、节奏,必须和你画面的情绪、节奏踩在一个点上。
还有一个绝招,叫踩点。就是让画面的切换、人物的动作,正好卡在音乐的鼓点或者节拍上。不需要全程踩,只要在高潮部分来上那么几下,整个视频的档次“噌”一下就上去了。现在的APP很多都有“自动踩点”功能,简直是懒人福音,一定要试试。
让视频更“贵”的小技巧
搞定上面那些,你的视频已经能超越80%的人了。想再往上走走?来点进阶的。
- 花字和字幕 :别用默认的宋体白字,丑。找个好看的字体,给字幕加个底色或者描边,让它清晰可辨。更重要的是,用“花字”去放大情绪。一句吐槽,可以配个动画效果“DUANG”一下弹出来;一句感慨,可以让字慢慢浮现。 花字用得好,废话都变宝。
- 关键帧 :这是个神器。听着复杂,其实就是给你的贴纸、文字、画中画下命令:“喂,从第1秒到第3秒,你给我从左边飞到右边,再顺便放大一倍!” 用好 关键帧 ,你就能让画面里所有元素都动起来,实现很多酷炫的动画效果,告别静态的无聊。
- 音效 :除了BGM,恰当的 音效 是点睛之笔。开门声、风声、水滴声、一个“biu”的转场音……这些细微的声音,能让你的视频瞬间充满现场感和趣味性。去网上找点音效包,你会发现新世界的大门。
最后想说,剪辑这东西,说一千道一万,最终还是要靠你自己去剪,去试。别怕剪得烂,我最早剪出来的东西现在自己看都想笑。但就是那一堆堆“废片”,才让你慢慢找到了感觉,形成了自己的风格。
工具永远是次要的,你的眼睛,你的心,你想要表达的那个故事,才是最重要的。现在,打开你的手机,去把那些沉睡的素材,变成一个会发光的故事吧。
原创文章,作者:剪辑研究所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douyin766.com/181339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