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有没有过这种感觉?
深夜。显示器。一条长得望不到头的Timeline。

你的手指在J、K、L键上反复横跳,眼睛因为长时间盯着素材里的“嗯…”“啊…”“那个…”这些废话而变得干涩。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,创作的激情早就被这些机械、重复的劳动消磨得一干二净。你不是在搞创作,你就是个人肉版的剪辑机器。
这种日子,我过够了。真的。
直到我开始拥抱pr自动剪辑插件。这玩意儿,说它是剪辑师的救星,一点都不过分。它不是要取代你,恰恰相反,它是要把你从无尽的体力活里解救出来,让你重新做回那个掌控创意的“导演”。
别听那些老古董说什么“技术没有灵魂”,工具就是工具,关键看谁用,怎么用。今天我就不跟你扯那些虚的,直接聊聊这些pr自动剪辑插件到底是怎么改变我的工作流,怎么把我的工作时间从“通宵”压缩到“下午茶”的。
多机位访谈?那不是噩梦,是开胃菜
以前最怕接什么活?多机位访谈。三四个机位,每个人还都带着小蜜蜂录音。光是把这些音画对齐,我就得花上半天。然后呢?最折磨的才开始。你要听着对话,判断现在是谁在说话,手动切到他的机位,还得考虑反应镜头,做J-cut、L-cut让对话衔接得更自然……一套操作下来,眼睛都快瞎了,脑子里全是嗡嗡声。
现在?我直接用类似Autopod这种pr自动剪辑插件。
操作简直是反人类的简单。你只需要把多机位的素材、各自独立的音轨,一股脑儿全丢进去,设置好谁是谁,然后,泡杯咖啡,点一下按钮,回来的时候,一个切换自如、已经帮你把镜头根据谁在说话自动切好的序列,就躺在那里了。
第一次用的时候,我盯着屏幕看了足足一分钟。
那感觉……怎么形容呢,就像你还在用算盘算数,别人直接甩给你一个计算器。不,是甩给你一台超级计算机。它切出来的点,可能不是100%完美,但绝对完成了80%甚至90%的粗剪工作。剩下的,就是我基于这个骨架,去添加我自己的理解,调整节奏,加入情绪。这才是创作,不是吗?把时间花在刀刃上。
口播视频和Vlog的沉默杀手
还有一种情况,拍口播视频或者Vlog。一大段录下来,中间总有停顿、思考、口误或者喝水的地方。以前怎么办?手动找,手动切。一段10分钟的素材,可能要切上百刀,把那些空白的“垃圾时间”全部剔除。烦不烦?太烦了。
现在,我用一些带“自动删除静音片段”功能的pr自动剪辑插件。
这玩意儿更狠。你可以设定一个音量的阈值,低于这个分贝的片段,它就自动给你识别出来,然后一键删除,或者打上标记。整个过程,可能就是几秒钟的事。原本需要半小时才能处理完的素材,现在,一眨眼,一个干净紧凑的版本就出来了。对于追求快节奏的短视频来说,这简直就是神器。
它不是完美的,但它是你最强的副手
我知道,肯定有人会跳出来说:“AI剪辑出来的东西没有节奏感!没有感情!”
废话。
当然没有。
现在的pr自动剪辑插件,本质上是一个超级勤快、超级听话但脑子有点直的实习生。它能帮你把所有的菜都洗好、切好,整整齐齐地码在案板上,但最后掌勺的,还得是你这个大厨。
它也有犯傻的时候。比如,它可能会把一些富有情绪的、刻意为之的停顿当成“静音”给切掉。它也理解不了什么是“留白”的艺术。它更无法判断哪个反应镜头比另一个更有戏剧张力。
所以,别指望它能一键生成一个奥斯卡级别的片子。
它的真正价值在于,帮你完成了最耗时、最枯燥、最没有技术含量的部分。它把你的精力解放出来,让你能够百分之百地投入到更高级的创作中去——思考故事结构、把握情绪节奏、挑选黄金镜头、搭配恰到好处的音乐。
这才是剪辑师的核心价值所在。
我们的价值,从来都不是体现在“我一晚上能剪多少刀”上,而是体现在我们独特的审美和叙事能力上。如果一个工具,能让我们更好地发挥这些能力,为什么要去抗拒它呢?
拥抱pr自动剪辑插件吧。把它当成你的左膀右臂。让AI去做那些重复性的劳动,而你,只需要聚焦于创作本身。你会发现,剪辑不再是一件苦差事,它重新变回了那件充满乐趣和创造力的事。
别再当那个深夜里默默爆肝的“剪辑工”了。技术浪潮来了,要么驾驭它,要么被它拍在沙滩上。而这些AI剪辑工具,就是你现在最好的冲浪板。
原创文章,作者:剪辑研究所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douyin766.com/181335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