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真的,每次看到有人问如何剪辑图片,我脑子里冒出来的第一个念头,根本不是什么软件教程或者参数详解。
而是,你为什么要修这张图?

很多人一上来就问,用什么App?是VSCO还是Snapseed,或者得一步到位上Lightroom、Photoshop?我跟你说,这问题问得,就好像一个想学做饭的人,上来就问该买德国双立人的刀还是日本的旬刀,完全搞错了重点。工具是其次,真的。核心是你脑子里那根弦,那根名为“审美”和“表达”的弦。
你拍了张照片。一张在黄昏时分,海边的照片。原图可能灰蒙蒙的,天空不够蓝,海水也不够通透,整张照片死气沉沉。这时候,你打开了修图软件。你的目标是什么?仅仅是让它“变好看”吗?太笼统了。
你要想的是,你当时按下快门时的感觉。是那种世界都安静下来的温柔?还是夕阳坠海前最后的壮丽和不甘?你的修图,其实是在“翻译”你当时的心情。剪辑图片的过程,就是一次回忆的再创作。
想通了这一点,我们再来聊那些具体的操作,那些所谓的“干货”。
第一板斧:裁切,也就是二次构图。
我敢说,这是最最最重要,却又最最最容易被忽略的一步。一张照片感觉乱、没重点,百分之八十的问题都能通过裁切解决。别心疼你那几千万像素,大胆地裁!
把你照片里那些乱七八糟、不知所云的边边角角都给我砍掉。比如你拍了一个人,旁边却杵着半个垃圾桶,或者一个路人的后脑勺,留着干嘛?煞风景。裁掉!让观众的视线牢牢地被你想要表达的主体抓住。
有时候,改变一下画幅比例,感觉就全变了。一张平平无奇的16:9风景照,裁成电影感的2.35:1,故事性瞬间就出来了。一张普通的人像,裁成1:1的方形,社交媒体上的那种精致感,不就有了吗?
记住,裁切不是单纯地缩小画面,而是在做减法,是在帮你提炼照片的“语言”。
第二板斧:光影,这才是灵魂。
光影,说白了就是亮和暗。一张照片没有立体感,看起来“平”,就是因为光影关系没处理好。
在任何修图软件里,你都会看到这几个东西:
- 曝光: 就是整体提亮或压暗。照片太暗了看不清,就加点曝光。太亮了白花花一片,就减点曝光。这是大方向的调节,别动得太猛。
- 对比度: 这玩意儿挺有意思,它能让亮的地方更亮,暗的地方更暗。适当增加对比度,能让画面立刻“通透”起来,显得不那么灰。但加多了,细节就丢了,人脸上的瑕疵也变得格外刺眼。所以,悠着点。
- 高光和阴影: 这俩是精细活儿。天空太亮,一片惨白,怎么办?把 高光 拉下来,云的层次感就回来了。人脸在阴影里,黑乎乎一坨,怎么办?把 阴影 提上去,把藏在黑暗里的细节给揪出来。这一提一拉,照片的质感就上了一个台阶。
还有个进阶工具叫曲线。很多人一看那条斜线就头大,其实你把它想成一个更精准的光影控制器就行了。最经典的“S”形曲线,就是把暗部压一压,亮部提一提,本质上就是增加对比度,但比直接拉对比度滑块要细腻得多。这是让照片“德味”起来的秘密武器之一。
第三板斧:色彩,情绪的放大器。
终于到了大家最喜欢玩的部分了。但色彩也是个大坑,一不小心就修得特别“脏”,特别俗气。
- 白平衡(色温/色调): 这个是色彩的基调。照片整体偏黄还是偏蓝?就是它在管。黄昏的照片,你把色温往暖色(黄色)那边拉一点,那种温暖、怀旧的感觉就出来了。想拍出清冷、疏离感,就往冷色(蓝色)那边调。这是定调子的一步,非常关键。
- 饱和度和自然饱和度: 饱和度 是个暴脾气,你一拉高,所有颜色都跟打了鸡血一样,特别艳丽,但也特别容易失真,显得廉价。而 自然饱和度 就像个绅士,它会优先提升画面里那些本身不太鲜艳的颜色,对已经很鲜艳的颜色则比较克制。所以,大部分情况下,我更建议你优先动“自然饱和度”。别整得跟打翻了调色盘似的。
- HSL(色相/饱和度/明度): 这绝对是神仙工具!它能让你对画面里的某一个颜色进行单独“手术”。比如,你想让天空更蓝,但又不想让照片里人物的蓝色衣服也蓝得发紫。用HSL,选中蓝色,单独增加它的饱和度或者改变它的明暗,完美!想让草地更绿?选中绿色,单独调整。这种“指哪打哪”的精确控制,是让你摆脱千篇一律滤镜的关键。
聊完了这三板斧,我得再唠叨几句“心法”。
克制,是最高级的审美。好看的照片,修图痕迹往往是很轻的。你的目标不是让别人一看就说“哇,这图P得真好”,而是让别人觉得“哇,这照片拍得真美”,懂这区别吗?前者是在夸你的技术,后者是在肯定你的作品。
别迷信滤镜。滤镜是个好东西,它能给你提供一个方向,一个起点。但你千万不能把它当成终点。一个好看的滤镜套上去,发现人物肤色变得蜡黄,那你就要去HSL里单独把橙色和黄色的饱和度降一点。发现暗部细节死黑一片,那你就要把阴影再拉回来一点。滤镜是模板,而你的微调,才是注入灵魂的过程。
找到你自己的风格。你是喜欢日系那种淡淡的、过曝的、带点青色的感觉?还是喜欢欧美那种高对比、浓郁色彩的冲击力?又或者是钟情于胶片那种带点颗粒感和不可预测的色偏?多看,多模仿,然后多思考。慢慢地,你就会形成自己的一套修图逻辑,看到一张原图,脑子里就能大概浮现出它最终的样子。
如何剪辑图片?这个问题,到最后,其实是如何通过画面来表达你自己。它和写字、画画、唱歌一样,都是一种表达方式。那些参数和工具,只是你的笔墨纸砚。真正重要的,是你心里有话要说,有情绪要传达。
所以,别再纠结用什么App了。随便打开一个,从你相册里那张你觉得有点可惜的“废片”开始,先试着把它裁切一下,看看有没有新的可能。然后,试着动一动光影,让光进来。最后,再给它一点你喜欢的颜色。
去折腾,去感受,去犯错。你的审美,就在这一次次的调整和选择里,悄悄生长。
原创文章,作者:剪辑研究所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douyin766.com/181318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