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次一提到au剪辑音频,我脑子里就冒出两种人的脸。一种是满眼写着“恐惧”的新手,对着那个密密麻麻的界面,感觉像是在驾驶一艘随时会爆炸的星际战舰;另一种,则是带着点不屑的视频剪辑师,觉得这玩意儿不就是个“音频版的Pr”嘛,随便拉拉拽拽就完事了。
说真的,这两种想法,都偏了。

Adobe Audition,这个被我们简称为AU的家伙,它压根就不是一头吃人的猛兽,但你也别想用逗猫棒就把它打发了。它更像一个专业、严谨,但又充满创造力的声音手术室。当你真正推开这扇门,你会发现,你对声音的掌控力,将达到一个全新的维度。
咱们先不扯那些复杂的理论。就聊聊最让人头疼的事儿——噪音。你用再好的麦克风,在家里录音,总免不了混进去一些嗡嗡作响的空调声、窗外的车流声,甚至是那该死的电脑风扇声。这些声音,就像白衬衫上的一滴油污,特别扎眼。在au剪辑音频的世界里,处理这些简直是基础中的基础。
你别傻乎乎地去找什么“一键降噪”的神器。AU的降噪逻辑,高级得多,也精准得多。你得先“教育”它。在效果器里找到“降噪(处理)”,然后截取一段只有噪音的音频,让AU“学习”一下这个噪音长什么样。这个过程,官方叫“捕捉噪声样本”,我管它叫“给猎犬闻闻猎物的味道”。一旦它认准了这个味道,你再对整段音频应用降噪,效果简直神奇。那些烦人的底噪,就像被一只无形的手温柔地抹去,而你的人声,却几乎毫发无伤。这就是专业。
但这只是开胃菜。au剪ดิจ音频真正的魅力,在于它的多轨编辑。
单轨编辑,就像你在一张纸上画画,错了就得擦。而多轨,是给了你无数张透明的画纸,你可以把人声、背景音乐(BGM)、各种音效,分别放在不同的图层上。这给了你无与伦比的自由度。你可以把BGM的音量拉成一条平缓的曲线,在人声说话的时候,它就乖乖地退到幕后;人声停顿的间隙,它又恰到好处地浮上来,填补空白。
我见过太多人,BGM往轨道上一扔,音量拉到自以为合适的位置,就完事了。结果呢?背景音乐要么喧宾夺夺主,吵得人头疼;要么若有若无,毫无氛围感。这根本不叫剪辑,这叫堆砌。而在AU里,你可以用“包络”工具,像画心电图一样,精细地控制每一秒的音量起伏。这种把声音“揉”成你想要的样子,这种掌控感,真的会上瘾。
再聊聊效果器,那可是AU的军火库。什么均衡器(EQ)、压缩器、混响……听着就头大是不是?别怕,我给你翻译翻译。
EQ(均衡器) :说白了,就是声音的“美颜滤镜”。你觉得你的声音有点闷,不够通透?那就用EQ把那些浑浊的低频稍微切掉一点,再把能增加清晰度的高频稍微提一提。感觉声音太尖锐刺耳?那就反过来操作。它能精准地调整声音的“三围”,让它变得更有磁性、更清亮,或者更温暖。
压缩器 :这玩意儿绝对是新手噩梦,但又是专业音频的灵魂。你录音的时候,声音是不是时大时小?有的字喊破了音,有的字又轻得听不见。压缩器,就像一个反应神速的调音师,自动帮你把太大声的部分压下去一点,把太小声的部分提上来一点。最终的结果,就是你的声音整体听起来更平稳、更有力,也更“抓”耳朵。
当然,au剪辑音频还有一个堪称“黑魔法”的功能——频谱频率显示。
你切换到这个视图,整个世界都变了。波形图只能告诉你音量的大小,而频谱图,能让你“看见”声音。它就像声音的CT扫描图,不同的频率会显示成不同的颜色和亮度。这意味着什么?意味着你可以进行“外科手术式”的修复。比如,录音的时候,旁边有人不小心咳嗽了一声,或者椅子发出了“吱呀”的怪响。在波形图里,这坨声音和你的人声混在一起,你根本拿它没办法。但在频谱图里,这个突兀的噪音会形成一个独特的“亮斑”。你只需要用修复画笔工具,像PS里去痘一样,对着那个亮斑轻轻一抹。
你猜怎么着?
那个噪音,就这么凭空消失了。而你的人声,几乎不受影响。第一次用这个功能的时候,我真的被震撼到了。这已经不是剪辑了,这是魔法。
所以,别再把au剪辑音频当成一个简单的工具了。它是一种思维方式。它教会你用耳朵去“看”,用眼睛去“听”。它让你从一个单纯的声音记录者,变成一个声音的塑造者、一个故事的讲述者。
当然,它需要你花点时间去熟悉,去跟它磨合。你需要不断地去尝试,去对比加了效果和没加效果的区别,慢慢培养你的“听感”。这个过程,没有捷径。但相信我,当你能熟练地在AU的多轨界面里,像个指挥家一样,调度着人声、音乐和音效,最终混合出一段干净、清晰、富有感染力的音频时,那种成就感,无与伦比。
你的声音,值得被更好地对待。而AU,就是那个能让它闪闪发光的舞台。
原创文章,作者:剪辑研究所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douyin766.com/181315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