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人问我,你一个搞UI设计的,怎么跑去跟视频剪辑较上劲了?说真的,这事儿开始也不是我自愿的。是甲方,是需求,是这个时代,把我硬生生推过去的。
当年我还在像素世界里跟那几个像素点死磕,觉得一个按钮的圆角弧度就是我的全世界。那时候做UI设计,交付的就是一张张不会动的JPG或者PNG,顶多再用Principle或者Protopie做点简单的交互原型,让开发大哥们看个明白。那会儿我觉得,能把一个界面做得清爽、逻辑清晰、用户用起来顺手,就已经功德无量了。

后来呢?后来客户甩过来一个需求,说“我们这个APP启动页,能不能来个酷炫点的动画?”我当时就懵了。Figma里拉个渐变我还行,动起来?那不是另一个次元的魔法吗?没办法,硬着头皮上,打开了那个传说中的AE,Adobe After Effects。那一刻,我感觉自己像是从一个二维平面画家,突然被扔进了三维雕塑工作室,满眼都是时间轴、关键帧、图层样式……眼花缭乱。
那是我第一次,被动地,踏入了动态世界。我发现,UI设计和视频剪辑,这两个看似八竿子打不着的领域,底层逻辑竟然是通的!简直了。
你想想看,UI设计的核心是什么?是用户体验,是引导。我们用色彩对比、字体大小、模块布局来构建视觉焦点,引导用户的视线从A点到B点,最终完成一个操作。这本质上是一种空间上的叙事。
那视频剪辑呢?它玩的是时间。通过镜头的拼接、节奏的控制、音效的烘托,它引导的是观众的情绪流。上一秒让你紧张,下一秒可能就让你捧腹大笑。这是一种时间上的叙事。
看出来没?都是叙事,都是引导。一个在空间维度,一个在时间维度。
我开始把做UI设计的那套思维往视频剪辑上套。比如构图,UI里的黄金分割、视觉平衡,放在视频画面里,同样适用。一个好的画面,跟一个好的界面一样,能让人的眼睛感到舒适。比如色彩,UI里讲究品牌色、辅助色、点缀色,用来区分信息层级和营造氛围。视频调色不也一样吗?用冷色调讲一个疏离的故事,用暖色调烘托温馨的场面,本质上都是在用色彩讲故事。
最让我着迷的,是节奏感。
这东西玄乎得很。在UI设计里,节奏是用户操作的流畅度,是信息架构的呼吸感。而在视频剪辑里,节奏就是心跳。一个切点,早一帧,晚一帧,观众的情绪可能就天差地别。这玩意儿,没法量化,纯靠感觉,靠你看过多少片子,拉过多少片子。我曾经为了一个三秒钟的产品展示镜头,反复调整了四五十遍,就为了让那个光效扫过的速度和背景音乐的鼓点完美契合。那种感觉,就像一个UI设计师在1px、1px地对齐一个图标,偏执,但爽。
当然,从静态到动态,要趟的坑也多得是。UI设计师习惯了精准控制,一切尽在掌握。但视频剪辑不一样,它充满了“意外”。你可能拍了一天的素材,回来一看,能用的就几分钟。灯光、收音、演员(哪怕是拍个产品)的状态,全是变量。
还有声音。这绝对是大多数UI设计师转行做视频的盲区。我们太习惯于在无声的世界里做设计了。但视频,声音占了一半的灵魂。一段平平无奇的画面,配上合适的BGM和音效,瞬间就能升华。我刚开始剪片子,就经常忽略这个,剪出来的东西干巴巴的,自己都看不下去。后来才明白,找音乐、做音效,甚至学一点点音频降噪,都是视频剪辑的必修课。
那么,一个UI设计师,费这么大劲去学视频剪辑,到底图个啥?
对我来说,首先是能力的延伸。现在这个市场,太卷了。只会画静态界面的UI,竞争力真的在下降。客户的需求越来越复杂,他们要的不是一个“界面”,而是一个“体验”。这个体验里,动效、品牌宣传片、短视频广告,都是重要组成部分。当你能从静态的品牌视觉,一路做到动态的视频呈现,你在客户眼里的价值,就不一样了。你不再是一个画图的,你是一个视觉解决方案的提供者。
其次,是创作的快感。UI设计的成就感,来自于用户流畅的体验和产品数据的提升,这个反馈链条通常比较长。但视频剪辑不一样,它的反馈非常直接。你把一堆散乱的素材,通过你的剪辑、调色、配乐,变成一个有故事、有情绪的作品,那种从无到有的创造感,非常非常上头。尤其是当你把成品发给朋友,他们看完说“卧槽,牛逼”的时候,那点虚荣心啊,瞬间就满足了。
更重要的是,这两个技能是互相反哺的。学了视频剪辑之后,我再回去做UI设计,尤其是在做动效的时候,思路完全打开了。我会不自觉地用“镜头感”去思考转场,用“节奏感”去设计加载动画。我的设计不再是孤立的几个界面,而是一连串流畅的“镜头”。
反过来,UI设计严谨的逻辑思维和对细节的极致追求,也让我的视频作品更加精致。我会下意识地去规范视频里的字幕样式、图形元素,保证整个视频的视觉统一性,这恰恰是很多野路子剪辑师容易忽略的地方。
所以,如果你现在也是一个做UI设计的,感觉有点瓶颈,或者有点迷茫。我真的建议你,去摸一摸视频剪辑。不一定要把它当成主业,就当是给自己的技能库增加一个“插件”。
从哪里开始?别想太多,就从你最熟悉的工具链延伸出去。如果你用Figma/Sketch,那就去学学AE,它能让你的静态设计动起来,这是最平滑的过渡。先别碰什么复杂的电影剪辑理论,就从做一个icon动效、一个简单的APP操作录屏开始。当你能让自己的设计“活”过来,那种乐趣会驱动你继续往下走。然后,你可以试试剪映或者Premiere,去剪辑一些生活片段,给它配上音乐。
记住,工具永远是次要的,审美和思维才是核心。而UI设计给你打下的良好审美基础,就是你进入视频剪辑世界最宝贵的财富。
这个时代,已经没有那么多清晰的职业边界了。所谓的“跨界”,不过是把你的核心能力,用一种新的形式表达出来而已。从画板前的静态雕琢,到时间轴上的动态叙事,这趟旅程,比我想象的要辛苦,但也精彩得多。
原创文章,作者:剪辑研究所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douyin766.com/181185.html